甜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MeJA的抗病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崔晓霞

作者: 崔晓霞;束红梅;蒋璐;何晓兰;巩元勇;倪万潮;郭书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甜叶菊;褐斑病;链格孢菌;病原菌鉴定;MeJA;信号通路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8 年 18 期

页码: 3520-35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引起甜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分析MeJA在甜叶菊响应链格孢菌过程中的作用,为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的发病甜叶菊植株的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7个致病菌株ST1-ST7的r DNA-ITS区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基于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链格孢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利用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链格孢菌分生孢子在甜叶菊叶片上的萌发状态及侵入叶片的方式。通过向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外源添加MeJA分析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MeJA并接种链格孢菌,观察叶片对链格孢菌的抗性;采用q PCR方法分析JA通路相关基因在甜叶菊叶片接种链格孢菌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甜叶菊发病叶片上共分离到7个菌株,所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近圆形等径辐射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不同程度的灰黑色,分生孢子单生或成链,多为近球形、倒棒状或倒梨形,大小为(20.5—45.5)×(6.5—16.0)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甜叶菊离体叶片上,发现7个菌株对甜叶菊叶片致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ST2、ST3和ST7 3个菌株侵染叶片后病斑扩展速度快,致病力较强。3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的r DNA-ITS序列长度分别为569、570和570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ST2、ST3与菌株KY814634.1、DQ491089.1等(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sp.,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100%,ST7与菌株HQ402558.1(Alternaria tenuissima,细极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对接种细极链格孢ST7分生孢子的甜叶菊叶片台盼蓝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可以从孢子的头部、侧面、尾部多个位置萌发,从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叶片表皮细胞内。外源施加浓度高于200μ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细极链格孢菌丝的生长;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100μmol·L~(-1)的MeJA后接种细极链格孢,病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表明MeJA可增强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JA通路相关基因LOX3和JAR1在甜叶菊接种细极链格孢后上调表达,JAZ1和JAZ4反之下调表达,表明JA通路参与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响应。【结论】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褐斑病的致病菌为链格孢菌。细极链格孢菌丝可以从叶片的气孔以及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表皮细胞。外源施加MeJA能够有效增强甜叶菊叶片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在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分类号: S435.669

  • 相关文献

[1]西瓜及其砧木苗期褐斑病的发生和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宋顺华,徐茂,史越,张入,孟淑春,耿丽华. 2022

[2]中国华北地区黄顶菊杂草上的3种新病害及病原菌鉴定. 孙现超,付卫东,张国良,唐秀丽,毕朝位. 2011

[3]月季褐斑病病原菌鉴定. 张雪岩,陈雅君,石延霞,谢学文,郭英兰,李宝聚. 2009

[4]MeJA处理对枇杷果实采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陈伟,金文渊,杨震峰,曹士峰. 2012

[5]茉莉酸甲酯处理对新疆赛买提杏货架期间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王倩,吴斌,张政,郝文雯,张辉. 2015

[6]甘蓝型油菜LOX2基因在MeJA、BTH和核盘菌诱导下的表达. 任秋红,黄军艳,毛晗,田保明,刘胜毅. 2010

[7]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根腐病抗病性的作用. 周文楠,郭志鹏,牛军鹏,曹新龙,赵恬,蒋文博,张泉,王瑜,王佺珍. 2019

[8]外源茉莉酸甲脂(MeJA)对光温敏不育小麦花药开裂率及结实率的影响. 马骅,张立平,赵昌平,逯晓萍,张风廷. 2011

[9]用GC-MS检测苹果种子层积过程中内源MeJA、GA↓3、GA↓4和GA↓7的变化. 马焕普,Bake P S,Prowning G. 1996

[10]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草莓冷藏期间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张福生,何成芳,朱鸿杰,殷俊峰. 2013

[11]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草莓采后冷藏期间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张福生,何成芳,朱鸿杰,殷俊峰. 2015

[12]浅析甜叶菊产品开发及应用进展. 侯福银,陈应江,丁海荣,金崇富,时凯,陈长宽,杨智青. 2016

[13]甜叶菊主要用途及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丁海荣,洪立洲,赵宝泉,刘冲,刑锦城,朱小梅,董静,温祝桂,杨智青. 2016

[14]江苏沿海地区甜叶菊栽培技术. 时凯,丁海荣,陈长宽,陈应江,金崇富,侯福银,杨智青. 2016

[15]4种盐胁迫对甜叶菊高RA品种江东1号种子萌发影响的比较研究. 季芳芳,顾闽峰,郑佳秋. 2012

[16]甜味剂莱鲍迪苷D的高效生物催化合成. 费理文,王勇. 2018

[17]液质联用法分离鉴定甜叶菊叶片中的甜菊糖苷. 朱静雯,郭书巧,束红梅,巩元勇,蒋璐,倪万潮. 2017

[18]不同除草剂对甜叶菊田间药效的分析. 张武杰,高洪娜. 2019

[19]高RA苷甜叶菊新品系GTJ-101的选育. 谢忠清,张亚萍,马金慧,唐桃霞,王致和. 2021

[20]甜叶菊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孙瑞芬,苏文斌,张艳芳,宫前恒.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