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程济生

作者: 程济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多样性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05 年 12 卷 01 期

页码: 68-7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 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生态优势度的度量指标,依此来划定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IRI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全年只有1种,即冷温性的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该种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61 4%;IRI值在1000~100的种类定为重要种,有3种(类),即枪乌贼(Loligosp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pacific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它们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5 8%。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性指数(J′)剖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群落各样方指数D=0 000~2 347,H′=0 000~2 140,J′=0 006~1 000。此外还采用Bray Curis指数CN来比较黄海不同区域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 846,黄海中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 478。经分析,黄海现有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多样性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分类号: S931.5

  • 相关文献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 吴强,李显森,王俊,朱建成,金显仕. 2009

[2]中国北部海域主要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吴强,王俊,金显仕,李忠义,陈瑞胜. 2011

[3]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 刘勇,程家骅. 2017

[4]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逄志伟,李显森,应一平,吴强,栾青杉. 2015

[5]秋季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平均温度的时空变化. 金岳,李娜,金显仕,单秀娟. 2023

[6]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刘勇,李圣法,陈学刚,程家骅. 2007

[7]化学膛药工业的前景展望. 李德军. 2001

[8]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王开立,陈作志,许友伟,孙铭帅,王欢欢,蔡研聪,张魁,徐姗楠. 2021

[9]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 李显森,逄志伟,张鹏. 2017

[10]国家农业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分析. 赵素牌. 2006

[11]东海区经济乌贼类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分析. 严利平,李圣法,凌建忠,郑元甲. 2007

[12]广西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区域分布和 污染风险分析. 刘文武,望飞勇. 2019

[13]封沟养蛙如何加大昆虫密度. 王宝贵. 2003

[14]象山港熊本牡蛎幼体分布、附着及生长的空间格局. 姜伟,王桃妮,陈帅,孙兆跃,范瑞良,李楠楠,李雪英,全为民. 2020

[15]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任庆强,线薇微,张岩,刘春龙,李文龙. 2018

[16]土地利用和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影响:以东北地区连环湖为例. 窦乾明,都雪,王乐,宋聃,赵晨,黄晓丽,王慧博,霍堂斌. 2024

[17]低山林地改植茶园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熊兴平. 2011

[18]环境要素驱动下的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聚特征. 任庆强,线薇微,张岩,刘春龙,李文龙. 2018

[19]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进展. 汪恒英,周守标,常志州,马艳,秦卫华. 2004

[20]益生菌在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 刘广,赵阳,李元莉,任同军,孙永欣.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