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旱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范明生

作者: 范明生;刘学军;江荣风;张福锁;吕世华;曾祥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覆盖旱作;氮肥;氮素平衡;无机氮残留;秸秆利用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04 年 24 卷 11 期

页码: 2591-25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但使氮盈余急剧增加。不施氮或低量施氮会造成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和土壤氮素亏缺。水稻覆膜旱作对稻麦轮作的系统生产力 (水稻 +小麦 )没有显著影响 ;但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系统的生产力有降低的趋势 ,主要由于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 ,水稻产量下降 ,而麦秸覆盖在小麦季的后效作用不足以弥补水稻产量的下降程度。水稻、小麦的氮素吸收表现出与作物产量类似的规律。水稻季土壤很难累积无机氮 ,而且与施肥和覆盖旱作与否没有关系。小麦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无机氮 ,而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分类号: S158

  • 相关文献

[1]辽河三角洲稻区两种合理氮肥推荐阈值的方法研究. 李波,宫亮,曲航,金丹丹,孙文涛. 2020

[2]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 周丽平,杨俐苹,白由路,卢艳丽,王磊. 2018

[3]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志毅,熊桂云,吴茂前,范先鹏,冯婷婷,巴瑞先,段申荣. 2020

[4]麦秸与氮肥配施对水稻根际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罗佳琳,赵亚慧,于建光,王宁,薛利红,杨林章. 2021

[5]农作物秸秆炭化后养分变化及还田效应. 李敏,韩上,武际,陈峰,桑亚松,王慧,唐杉. 2019

[6]麦季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杜会英,冯洁,郭海刚,王风,赵君怡,张克强. 2015

[7]麦季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杜会英,冯洁,郭海刚,王风,赵君怡,张克强. 2015

[8]宁夏引黄灌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露地蔬菜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崔银萍,罗健航,吴涛,冒海军,陈晓群,张学军. 2015

[9]不同施氮水平下高丹草生产性能及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王小山,刘大林,韩娟,苏衍菁,顾洪如. 2010

[10]腐植酸复合肥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郑浩赢,温智国,陈婷,谢孟河,赵霞,梅沛沛. 2024

[11]不同剂量聚天门冬氨酸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温智国,郑浩赢,陈婷,谢孟河,赵霞,梅沛沛. 2025

[12]玉米秸秆利用好 不用焚烧又环保. 孙国臣,方向前,付稀厚. 2016

[13]东北区玉米秸秆资源量、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宫秀杰,钱春荣,石祖梁,于洋,郝玉波,李梁,姜宇博,吕国一,马军韬. 2021

[14]松辽平原玉米带秸秆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张彬,杜妍,钟晓丽,徐晓红,臧薪宇. 2020

[15]枝江肉牛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李晓锋,夏贤格,朱德江,肖贤方,刘洋,赵娜,戴德强. 2019

[16]旱作雨养区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模式适宜性评价-基于秸秆利用视角. 徐晓红,杜妍,王洪君,陈宝玉,杨双,王洪丽,舒坤良. 2020

[17]贵州省主要农作物及其副产物资源调查与饲用价值评价研究. 韦兴迪,左相兵,田维荣,裴成江,张明均,卢敏. 2022

[18]棉花秸秆饲料化前景与技术分析. 王方正,师勇强,王文魁,马小艳,张杰,郭志刚,宋日雨,李迅,董栋,王岩,马雄风. 2022

[19]日本秸秆利用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经验启示. 谢杰,邵敬淼,孙宁,王红彦,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 2023

[20]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黄文明,李馨,侯云涛,臧秀法.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