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唇鱼声谱特征的初步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丝雨

作者: 张丝雨;张琳玲;黄洪辉;郭少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黄唇鱼;发声行为;声信号;声谱特征

期刊名称: 南方水产科学

ISSN: 2095-0780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34-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文章通过被动声学方法监听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的声音,初步分析了其声谱特征,旨在为黄唇鱼声学无损调查、水下噪声影响分析和发声的生物学行为等物种保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17年3—5月,用microMARS型声学记录仪对东莞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室内水族箱和室外2个驯养池中救护驯养的96尾黄唇鱼进行了2个时段、每个时段连续7个昼夜的声学监听。监听到黄唇鱼共发声246次,发出7类声音,分别是类鼓声、咔嚓声、雀鸣声、嗡嗡声、嗒嗒声、嚓咕声和其他声音等。黄唇鱼昼夜发声次数没有明显差异。黄唇鱼发声以类鼓声为主(175次),类鼓声由1~3个脉冲组成,又以单脉冲类鼓声为主(139次)。类鼓声为类正弦波形,能量集中在0~1 000 Hz,声纹与时间轴平行,谱峰中心频率为50~140 Hz。嗒嗒声与类鼓声相似,其能量也集中在0~1 000 Hz,但谱峰中心频率范围为180~190 Hz。嗡嗡声、咔嚓声、雀鸣声和嚓咕声同时包含低频(0~1 000 Hz)与高频(3 000~12 500 Hz)成分。类鼓声时长、脉冲宽度和脉冲间隔范围分别为67~1 333 ms、35~733 ms和0~1 130 ms,平均值分别为279 ms、70 ms和183 ms;类鼓声时长和脉冲间隔随着声信号脉冲数的增加而增长,脉冲宽度则减短。

分类号: S917.4

  • 相关文献

[1]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摄食颗粒饲料的声学特征. 曹晓慧,刘晃,戚仁宇,张成林,刘世晶. 2021

[2]Matlab在昆虫声信号研究中的应用. 姚青,赖凤香,傅强,张志涛. 2003

[3]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摄食过程的声信号特征及养殖密度的影响. 曲蕊,刘晃,刘俊文,张宇雷. 2021

[4]野生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肌肉和鳔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0

[5]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区又君,温久福,李加儿,梁洪海. 2020

[6]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黄唇鱼SSR分子标记筛选. 赵彦花,区又君,温久福,李加儿,周慧. 2019

[7]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黄唇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赵彦花,区又君,温久福,李加儿,周慧. 2019

[8]黄唇鱼、大黄鱼、丁氏皱和棘头梅童鱼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廖锐,区又君,勾效伟,李加儿. 2009

[9]黄唇鱼矢耳石的生长特性及与鱼体生长的关系.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3

[10]采用耳石日轮研究珠江口黄唇鱼幼鱼的产卵期及生长.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4

[11]黄唇鱼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分布特征. 赵彦花,区又君,李加儿,温久福,周慧. 2019

[12]4种石首鱼耳石形态特征的比较.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李刘冬,勾效伟. 2012

[13]黄唇鱼的耳石形态和微结构特征.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1

[14]耳石形态在黄唇鱼、大黄鱼、丁氏(鱼或)和棘头梅童鱼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2

[15]耳石形态在黄唇鱼、大黄鱼、丁氏鱴和棘头梅童鱼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2012

[16]黄唇鱼、大黄鱼、丁氏■和棘头梅童鱼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廖锐,区又君,勾效伟,李加儿.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