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系统不同流段中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燕

作者: 张燕;刘雪兰;王月明;井庆川;阎佩佩;刘瑞亭;石天虹;魏祥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人工湿地;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碳源;氮

期刊名称: 湿地科学

ISSN: 1672-5948

年卷期: 2017 年 15 卷 01 期

页码: 32-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5年8月13~19日,通过模拟实验,在植物生长期,设置不同初始进水总氮浓度,研究不同流段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设置2组由表面流段—垂直流段—水平流段组成的模拟装置,其有效长度为3.6 m,宽度为0.5 m,深度为0.85 m,炉渣基质填充高度为0.65 m,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采集3个流段15~20 cm、30~35 cm和45~50 cm(以距离基质表层以下深度)深度以及表面流段上覆水的水样,分析测定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流段人工湿地系统中,初始进水浓度影响铵态氮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而由于充足的碳源,初始进水浓度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影响较小,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水中有机碳源充足且易分解,可以有效提高湿地系统的反硝化速率和脱氮效果。在各流段人工湿地系统中,延长水体在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铵态氮的去除。因此,延长停留时间和拥有充足且易分解的碳源,有利于不同流段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在低初始进水浓度(总氮质量浓度为85.4 mg/L)条件下,表面流段对铵态氮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垂直流段,水平流段对铵态氮的去除率最低。在高初始进水浓度(总氮质量浓度为148.3mg/L)条件下,3个流段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大。湿地植物吸收及其代谢、微生物代谢、基质物理化学作用,以及进水负荷等共同引起水中p H的变化;进水方式和湿地植物代谢是引起湿地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类号: X703

  • 相关文献

[1]不同进水浓度对组合人工湿地脱氮效率的影响. 张燕,刘雪兰,王月明,井庆川,伏春燕,阎佩佩,石天虹,刘瑞亭,魏祥法. 2018

[2]亚铁作用下湿地基质对水中氮素和COD去除效应研究. 孙晓军,张燕,刘雪兰,伏春燕,吴家强,李新华,董红云,阎百兴. 2019

[3]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方雅各,苏有健,廖万有,张永利,罗毅,孙宇龙,廖珺,王烨军. 2021

[4]硝化反硝化细菌菌落与N_2O排放关系研究. 张琛,张俊生,郑娟. 2013

[5]菜地土壤N_2O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林淼,郭李萍,谢立勇. 2013

[6]不同菜地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活性. 胡晓霞,丁洪,张玉树,秦胜金,李世清. 2009

[7]进水C/N对表面流—水平流人工湿地氮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张燕,刘雪兰,伏春燕,李新华,阎百兴,阎佩佩,石天虹,魏祥法. 2018

[8]福建省几种主要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与反硝化活性. 丁洪,王跃思,项虹艳,李卫华. 2003

[9]土壤熏蒸剂对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高贵喜,曹坳程,张腾,李园,王秋霞,郭美霞. 2014

[10]土壤含水量对硝化和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及同位素特征值的影响. 郑欠,丁军军,李玉中,林伟,徐春英,李巧珍,毛丽丽. 2017

[11]亚铁添加条件下潜流湿地中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应. 张燕,伏春燕,李新华,阎百兴,阎佩佩,魏祥法,石天虹,邱聪,刘雪兰. 2020

[12]CO_2浓度升高对水体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施曼,张维国,李江叶,严少华,高岩. 2018

[13]不同灌溉量对华北平原菜地N_2O排放及其来源的影响. 丁军军,张薇,李玉中,林伟,徐春英,李巧珍. 2017

[14]不同园龄果园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活性及N_2O排放(英文). 张玉树,丁洪,胡晓霞,张生才,秦胜金,郑祥洲. 2012

[15]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菜地土壤N2O排放及其来源的影响. 林伟,张薇,李玉中,徐春英,李巧珍,郑欠. 2016

[16]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菜地土壤N_2O排放及其来源的影响. 林伟,张薇,李玉中,徐春英,李巧珍,郑欠. 2016

[17]湘南红壤稻田AOA-amoA、narG、nosZ基因丰度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高嵩涓,曹卫东,白金顺,高菊生,黄晶,曾闹华,常单娜,志水胜好. 2017

[18]灌溉与生物质炭对土壤硝化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刘杰云,邱虎森,张文正,胡壮壮,吕谋超,王钰. 2023

[19]除草剂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丁洪,郑祥洲,雷俊杰,张玉树,陈静蕊,李世清. 2012

[20]华北平原几种主要类型土壤的硝化及反硝化活性. 丁洪,蔡贵信,王跃思,陈德立.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