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梭鲈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鲁翠云

作者: 鲁翠云;孙志鹏;曹顶臣;耿龙武;那荣滨;吴学工;郑先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梭鲈;线粒体COⅠ基因;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24 年 48 卷 001 期

页码: 82-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梭鲈种群的遗传结构,实验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中国 6 个和中亚 2 个群体的遗传差异,并与欧洲群体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在 640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检测到 5 个变异位点,定义了 7 种单倍型,发现Hap1 为 8 个梭鲈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且与欧洲群体的HapA相同,在中国群体所占比例(93.36%)高于中亚群体(72.58%)和欧洲群体(53.85%);Hap2 和Hap3 是中国群体的特异单倍型,而Hap4~Hap7 为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单倍型序列的聚类图和网络图均显示Hap1/A为梭鲈群体的原始单倍型,中国和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相对于原始单倍型仅有1~2 个位点的变异,属于Hap1/A的亚型,与欧洲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群体检测到 1~4 种单倍型,斋桑湖(ZS)群体单倍型最多,而中国的腾格里湖(NX)、兴凯湖(XK)和鸭绿江(YJ)群体仅有 1 个单倍型(Hap1);塔什干(T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最高(Hd=0.514±0.069;π=0.000 79±0.000 11),其次是ZS群体,而中国梭鲈群体的多样性参数较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梭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74%,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0.15≤Fst=0.207 36<0.25),TS群体与ZS群体和中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大(Fst>0.25),中国群体中仅黑河(HH)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而中国其他 5 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来自中国的 6 个梭鲈群体与哈萨克斯坦的ZS群体聚为一支,而乌兹别克斯坦的TS群体独立为一支.研究结果为梭鲈群体的繁殖及放流管理提供了参考.

分类号: Q347%S917.4

  • 相关文献

[1]中国近海银鲳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吴仁协,梁秀何,庄志猛,柳淑芳. 2012

[2]利用线粒体序列比较分析梭鲈鸭绿江和乌伦古湖群体的遗传结构. 孙志鹏,鲁翠云,那荣滨,郑先虎. 2023

[3]草鱼EST-SSR标记及5个不同地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解香,于凌云,白俊杰,樊佳佳,全迎春. 2011

[4]草鱼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张志伟,韩曜平,仲霞铭,张志勇,曹哲明,吴婷婷. 2007

[5]桑粉虱种特异性引物筛选. 柴建萍,江秀均,倪婧,罗雁婕,白兴荣. 2017

[6]基于mtDNA COⅠ基因序列的山香圆平背粉虱遗传多样性分析. 孟泽洪,王威锐,罗林丽,李帅,蒲运丹,周玉锋. 2024

[7]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的天津地区棕榈蓟马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王富平,杨泽众,王芳,白义川,刘佰明,李文香. 2022

[8]我国华东地区两种茶尺蛾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姜楠,刘淑仙,薛大勇,唐美君,肖强. 2014

[9]我国部分水果产区铃木氏果蝇与其他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任路明,王磊,于毅,褚栋. 2014

[10]我国6个地方鸡品种线粒体COI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屠云洁,高玉时,周新民,张学余,王克华,唐修君. 2007

[11]梭鲈鱼种成鱼池套养试验. 李荣庆,刘继昌. 1998

[12]梭鲈鱼苗驯食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李荣庆,路福泉,丁海. 1997

[13]梭鲈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黄金善,郭家祥,刘奕,蔡莹. 2009

[14]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对梭鲈生长的影响. 王广军. 2005

[15]硫酸铜对梭鲈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车轮虫的灭杀作用. 王秋实,王乐,裴月,曹顶臣,李崇文,郑先虎,吴学工,王炳谦. 2018

[16]梭鲈快速生长品系F3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潘亚丹,鲁翠云,孙志鹏,刘天奇,张渴新,郑先虎. 2024

[17]梭鲈ho1基因的克隆及其低氧胁迫下表达分析. 吉宇丹,孙志鹏,吕伟华,鲁翠云,曹顶臣,刘天奇,周佳,郑先虎. 2023

[18]菲律宾蛤仔4个野生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葛京盈,刘萍,高天翔. 2008

[19]长江中上游两个鲢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王长忠,梁宏伟,邹桂伟,罗相忠,李忠,田华,呼光富. 2008

[20]从野生群体的基因型图案追踪银鲫雌核发育生殖特征. 孙效文,郑先虎,鲁翠云,曹顶臣,雷清泉.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