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半夏与小麦玉米间套作模式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曲运琴
作者: 曲运琴;姚勇;任东植;张福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间套作;种植模式;小麦;半夏;玉米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12 年 40 卷 04 期
页码: 357-360+374
摘要: 对小麦、半夏和玉米的多种间套作模式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差异。结果表明,以小麦窄-宽-窄行的方式套作半夏,虽然小麦减产0.45%,但套种的半夏生长健壮;夏玉米与半夏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半夏播量为480 kg/hm2,与玉米品种晋单63号、郑单958宽窄行间作的种植模式较佳,半夏及玉米产量较高,该模式纯收益比小麦、玉米轮作高出2.773万元/hm2。
分类号: S567.239`S513
- 相关文献
[1]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劳秀荣,史春余,董庆裕,张骏,刘嘉军,杨恩学. 2001
[2]麦玉豆全年复种方式与供N水平及分配重心的平衡关系. 何元农,黄建斌,王清华,何言章. 1993
[3]小麦行间冬副作物与麦玉豆复种系统生产力的关系. 何元农,何言章,王清华. 1992
[4]小麦-西瓜-玉米高效种植模式的优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李宝深,黄成东,刘全清. 2010
[5]非寄主植物间套作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黄未末,周晓静,李超,刘娟,廖江花,马虎,丁新华. 2020
[6]大叶青菜-青贮玉米||大豆用养结合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李家慧,税红霞,蒋晓芳,张华,何丹,庞启华,王秀全. 2019
[7]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优化效应研究. 杨蕊菊. 2005
[8]我国烟草种植模式探讨. 董小卫,孔德才,金立权,王永,吴健,刘海伟,冯俊喜,韩硕,高昕,蒋龙. 2022
[9]同心园枣立体复合优化种植模式研究. 王天宁. 2014
[10]半夏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宏霞,蔡子平,王国祥,彭云霞. 2013
[11]小麦间套作苜蓿对土壤养分及作物养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李恩慧,王玉慧,杨慎骄,张晓红,吴琼. 2020
[12]旱地优质小麦间套作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 马强,李泽碧,余国东,李伯群,周凤云. 2008
[13]半夏对3种常见农作物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周武先,罗孝荣,段媛媛,艾伦强,何银生,刘海华,黄大野,张美德. 2019
[14]毕节地区马铃薯不同间套作的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王文秀,成马丽,聂宗顺,蒋燕,肖丽,王惠,何庆才. 2003
[15]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和体内磷素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夏海勇,赵建华,王志刚,刘红亮,师永沿. 2015
[16]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对间作玉米籽粒Fe,Mn,Cu和Zn浓度及地上部累积量的影响. 夏海勇,赵建华,孙建好,薛艳芳,Tristan Eagling. 2013
[17]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效应研究进展. 孙岩,乔月彤,赵强,胡延峰,朱英华,赵培国,宋立成,夏海勇. 2024
[18]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史春余,张骏,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 2003
[19]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 2013
[20]玉米间套作物群体的研究. 朱金庆,徐明时,褚田芬,叶凤鸣.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柴北缘早古生代中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乌兰地区泥质麻粒岩为例
作者:姚勇;于胜尧;纪文涛;李妍;李卓凡
关键词:柴北缘;乌兰地区;早古生代;麻粒岩相
-
优质甜仁新品种'临杏一号'的选育
作者:焦连成;陈永杰;贾强生;梁明珠;徐建兵;曲运琴
关键词:杏;新品种;'临杏一号';鲜食;仁用
-
国外绿豆种质资源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乔玲;郑海泽;曲运琴;张红芳;姚勇;张耀文;陈红霖;程须珍
关键词:绿豆;遗传多样性;国外种质;SSR标记
-
杏优质甜仁新品种'临杏一号'的选育
作者:焦连成;陈永杰;贾强生;梁明珠;徐建兵;曲运琴
关键词:杏;新品种;'临杏一号';鲜食;仁用
-
向日葵市场需求及育种方向
作者:杨海峰;段学艳;卫玲;刘博;曲运琴;连晋
关键词:向日葵;育种方向;品种选育
-
晋绿豆1号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张红芳;郑海泽;曲运琴;姚勇;乔玲;赵雪英
关键词:晋绿豆1号;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作者:郑海泽;曲运琴;乔玲;张红芳;姚勇
关键词:绿豆;农艺性状;遗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