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处理对豫北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耗水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凯

作者: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孙景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豫北;深松;土壤容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农业机械学报

ISSN: 1000-1298

年卷期: 2019 年 010 期

页码: 251-25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豫北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复种连作合理的深松技术指标,于2017-2018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冬小麦播种前进行深松田间试验.采用2种深松机具(T,传统深松机; A,深松+施肥一体机),在传统深松机(T)上设置3个深松深度(D1,30 cm; D2,35 cm; D3,40 cm)和深松+施肥一体机(A)上设置1个深松深度(D2,35 cm),同时以常规旋耕(CK,平均耕作深度为15 cm)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容重、作物生育期内不同时间段的土壤含水率以及作物收获后的产量和产量性状,分析各深松处理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方式能够改变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豫北农田1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不同深松处理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增加田间蓄水能力,周年0~100 cm土层贮水量两季作物不同处理由大到小依次为TD2、TD1、TD3、AD2、CK,且各处理较旋耕对照依次分别显著增加34. 9%、28. 9%、28. 5%、27. 0%(p <0. 05).深松处理还可以显著增加作物的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作物产量,各处理两季产量较旋耕对照平均增加8. 3%,且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大于夏玉米.同时,深松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深松处理两季较旋耕对照平均提高12. 4%,并显著降低了作物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其中以传统深松机深松40 cm处理的效果最优.因此,在冬小麦播种前深松,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以旱作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为主的豫北地区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隔年深松对土壤性质、根系活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闫伟平,张丽华,徐晨,赵洪祥,谭国波,孙宁,李斐,边少锋. 2020

[2]麦前深松对夏玉米土壤物理性状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王万宁,强小嫚,刘浩,孙景生,马筱建,崔永生. 2017

[3]黑土区深松改土对玉米产量形成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王俊河,郝玉波,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李梁. 2014

[4]黑龙江早熟地区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状态的影响. 杨耿斌,刘兴焱,王立春,何长安,纪春学,王辉,张恒,毛彦芝. 2014

[5]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家明,孙占祥,冯良山,杨宁,白伟,冯晨,张哲,蔡倩,向午燕. 2019

[6]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张凯,米兆荣,秦安振,黄超,马岩川,余轩,孙景生,黄世清,李长有,张景忙. 2019

[7]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马岩川,余轩,孙景生. 2019

[8]深松条件下灌溉频次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郭仁松,陈平,程强,林涛,王亮,郑子漂,徐海江,田立文,崔建平. 2019

[9]深松深度对南疆滴灌棉田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影响. 王亮,郭仁松,吾买尔江?库尔班,田立文,林涛,郑子漂,徐海江,孔繁阳,崔建平. 2020

[10]深松耕作对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刘战东,刘祖贵,宁东峰,秦安振,南纪琴,张霄,肖俊夫. 2015

[11]深松耕作对夏玉米生长生理指标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秦安振,刘祖贵,南纪琴,肖俊夫. 2014

[12]深松耕作下灌溉定额对棉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王亮,吾买尔江·库尔班,郭仁松,林涛,徐海江,郑子漂,崔建平,田立文. 2022

[13]深松对黑土区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马星竹. 2020

[14]灌水次数对豫北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方保停,邵运辉,岳俊芹,李向东,王汉芳,秦峰,张德奇,吕凤荣,马富举,杨程. 2017

[15]不同株行距和栽插本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孙建军,陈献功,尹海庆,王付华,王亚,王越涛,夏炎,王生轩. 2016

[16]山东省褐土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韩成卫,孔晓民,宋春林,吴秋平,曾苏明,蒋飞,孙泽强. 2017

[17]粉垄耕作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促进甘蔗维管组织发育和养分吸收. 李浩,黄金玲,李志刚,韦本辉,陈晓茹,韩世健,梁晓莹,李素丽. 2021

[18]垄作对土壤水热条件及旱地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姜春霞,张伟,贺亭峰,张海红,赵旭志,刘恩科,康润扣. 2020

[19]鲁西南褐土土壤容重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孙泽强,韩成卫,孔晓民,杨光,刘盛林,石宁,王学君. 2020

[20]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石绍河,肖佳雷,刘宝海,符强,薛英会,刘立超,王贵江,李炜.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