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及选育方式对籼粳稻杂交后代谷粒形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海

作者: 马作斌;杨莉;李茂柏;刘向东;徐正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粒形;生态环境;选育方式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2010 年 v.25 卷 S1 期

页码: 122-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F2群体(A:中优早8号/丰锦,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辽宁、四川、上海和广东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及选育方式对籼粳稻杂交后代谷粒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群体粒形的次数分布均接近正态分布,表现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育种者可以从中选择出具不同粒形的品种。生态环境对粒形有极显著的影响。上海和广东的谷粒长宽比大,辽宁和四川的谷粒长宽比小。与辽宁和四川相比,上海和广东的粒长显著增加,而粒宽变化不显著。单粒传、系谱法和混合法三种选育方式对粒形影响不显著。即使籼粳稻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育种者若仅按高产目标去选择而不是刻意选择粒形性状,南方稻区仍以长粒形品种为主,北方稻区仍以短圆粒形品种居多。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不同生态区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和外观品质分析. 范名宇,徐海,刘春香,张佳,江奕君,杨莉,李茂柏,陈温福. 2014

[2]利用4个姊妹近等基因系群体定位水稻粒重和粒形QTL. 姚国新,李金杰,张强,胡广隆,陈超,汤波,张洪亮,李自超. 2010

[3]极端粒形水稻粒宽基因GW2的序列分析和效应. 张亚东,梁彦丽,郑佳,丁丹,赵春芳,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于新,王才林. 2014

[4]水稻籼粳交后代粒形性状分离研究. 王楚桃,李贤勇,李顺武,何永歆. 2009

[5]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定位及qTGW1.2/qGL1.2的验证. 杜成兴,张华丽,戴冬青,吴明月,梁敏敏,陈俊宇,马良勇. 2021

[6]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水稻粒形QTL定位. 方先文,张云辉,肖西林,张所兵,林静,汪迎节. 2017

[7]外源基因导入后水稻粒形的变化. 吴敬德,郑乐娅,张瑛,童继平,吴跃进. 2005

[8]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高志强,占小登,梁永书,程式华,曹立勇. 2011

[9]水稻粒形和粒重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 孙滨,占小登,林泽川,高志强,于萍. 2015

[10]水稻粒厚主效位点qGT8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罗正良,任鄄胜,吴贤婷,陆贤军,苏相文,吕建群,任光俊. 2015

[11]水稻品种魔王谷粒形、剑叶性状和株高QTL定位. 彭伟业,孙平勇,潘素君,李魏,戴良英. 2018

[12]一个特大粒水稻种质粒形相关基因的检测. 陈杰,朱业宝,孙新立,翁群清,张国杰. 2017

[13]利用龙稻5号/中优早8号RIL群体定位粒形QTL. 侯本福,杨传铭,张喜娟,杨贤莉,王立志,王嘉宇,李红宇,姜树坤. 2024

[14]长粒优质香稻玉针香的基因型分析(英文). 龚柯,孙廉平,张迎信,曹正男,赵振东,周政,赵正洪,占小登. 2021

[15]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李琼,姜雪. 2022

[16]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垩白程度变异分析. 李培德,朴钟泽,张建明,王士梅. 2006

[17]水稻粒形QTLs的研究进展. 黄招德,施碧红,赵明富,蔡春苗. 2008

[18]基于PARMS技术的水稻粒形基因GW8分子标记的开发. 卿冬进,刘开强,邓国富,高利军,黄娟,高菊,伍豪,戴高兴,梁海福,周维永. 2019

[19]利用高密度SNP标记定位水稻粒形相关QTL. 孙志忠,孙学武,谭炎宁,余东,刘瑞芬,袁贵龙,丁佳,袁定阳. 2015

[20]杂交籼稻骨干保持系岗46B稻谷粒形及垩白的QTL分析. 邱玲,陆贤军,任鄄胜,吴贤婷,任光俊,曾礼华.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