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及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旭虹

作者: 常旭虹;赵广才;杨玉双;丰明;马少康;王德梅;毕玉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保护性耕作;氮素;氮素利用率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3 年 27 卷 08 期

页码: 1209-12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揭示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及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08-2010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交错区)进行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留茬和留茬覆盖,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小麦对施入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实施免耕留茬和留茬覆盖这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及非毛管孔隙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并且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适当改善小麦加工品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提高3%~4%,土壤残留量降低约1%,减少氮素损失约2%,相应地减轻氮肥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此外,小麦对上季残留氮素的利用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小。

分类号: S153`S512.1

  • 相关文献

[1]我国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常旭虹,赵广才,杨玉双,丰明,马少康,王德梅,毕玉强,杨素荣. 2013

[2]施氮量对甘薯块根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丁艳锋,李洪民,张爱君,史新敏,唐忠厚,魏猛,靳容. 2015

[3]玉米氮素敏感性差异自交系的表达谱分析. 葛敏,吕远大,张体付,周玲,林峰,赵涵. 2016

[4]新型缓释掺混肥对花生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王建国,尹金,郭峰,张佳蕾,唐朝辉,李新国,万书波. 2020

[5]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2015

[6]保护性耕作与平衡施肥对巢湖流域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王静,郭熙盛,王允青,丁树文. 2010

[7]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 张宏芝,高永红,王立红,孔德鹏,张跃强,李剑峰,王重,高新,时佳,赵奇,樊哲儒. 2022

[8]氮肥调控对冬小麦主要性状、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的影响. 张英鹏,刘兆辉,仲子文,孙明,刘苹,马征,井永苹,李彦. 2013

[9]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陈志龙,陈杰,许建平,张永春. 2013

[10]淮北地区缓释尿素对小麦生长、氮肥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袁嫚嫚,邬刚,孙义祥. 2015

[11]高效尿素提高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研究. 蒋永忠,刘海琴,张永春,袁先进,梁明华,顾根茂,汤坤民. 1999

[12]不同品质小麦氮素分配及利用率的~(15)N示踪研究. 杨延兵,高荣岐,尹燕枰,吴承来,李圣福. 2008

[13]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勇,王立艳,高伟,赵杰,李梦琪,王景余. 2021

[14]保水剂对保护性耕作小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郭乐音,路战远,张德健,张向前,程玉臣. 2015

[15]星形齿刀防堵式小麦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王彬,马蕾,周进. 2017

[16]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小麦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宋小琴,路战远,张德健,李淑芳,程国彦,马旭明. 2009

[17]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衣明圣,李玉杰,李玉伦,郑欣欣,王法宏,王宗帅. 2018

[18]保护性耕作和施用控释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许征宇,胡鹏,桑亚松,李立胜. 2009

[19]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部分生理指标与WUE的关系.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张宾,冯波. 2009

[20]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薛春芝,李升东.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