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彦春

作者: 于彦春;滕胜;曾大力;董国军;钱前;黄大年;朱立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数量性状座位;加倍单倍体群体;白叶枯病;抗病性;水稻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03 年 17 卷 04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5和 6染色体上 ,其中第 3和第 4染色体上的 qBBR 3和qBBR 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 ;而位于第 5和第 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 ,4个QTL的总效应是 3 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 ,具有 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说明通过微效基因的聚合可以获得对白叶枯病的一定抗性

分类号: S435.11

  • 相关文献

[1]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杨长登,郭龙彪,李西明,季芝娟,马良勇,钱前. 2006

[2]水稻籼粳交DH群体白叶枯病抗性的QTL定位. 杨长登,曾大力,马良勇,季芝娟,郭龙彪,李西明,钱前. 2006

[3]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 姜华,姜亮,赵江红,郭龙彪,孙焕明,薛大伟,曾龙军,曾大力,梁国华,钱前. 2008

[4]利用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稻曲病抗性位点及效应. 李余生,张亚东,朱镇,赵凌,王才林. 2008

[5]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座位及效应分析. 李余生,黄胜东,杨娟,王才林. 2011

[6]水稻体细胞突变体HX-3在细胞水平上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高东迎,黄雪清,刘永锋,孙立华,陈志谊,刘蔼民. 2003

[7]转抗菌肽B基因和bar基因籼稻植株的再生. 王慧中,华志华,高振宇,颜美仙,钱前,黄大年. 2000

[8]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抗性遗传研究. 章琦,施爱农,王春莲,阙更生,Mew T W. 1991

[9]IRBB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混合菌系的抗性表现及在恢复系选育中的应用. 占小登,程式华. 2001

[10]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t)的RAPD分析. 高东迎,向阳海,孙立华,陆作楣. 2002

[11]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严文潮,孙国昌,徐建龙,俞法明,毛雪琴,金庆生. 2004

[12]转录因子OsEIL4正调控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朱晓颖,王娜娜,赵玉丹,王旭丽. 2025

[13]两个水稻DH群体茎蘖消长的发育QTL分析. 姜华,姜亮,孙焕明,曾龙军,薛大伟,梁国华. 2008

[14]水稻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 徐群,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汤圣祥,魏兴华. 2010

[15]稻米出饭特性QTL分析及遗传研究. 沈年伟,来凯凯,粘金沯,曾大力,胡江,高振宇,郭龙彪,朱丽,刘坚,董国军,颜美仙,钱前,张光恒. 2011

[16]水稻剑叶角度的QTL分析. 董国军,藤本宽,滕胜,胡兴明,曾大力,郭龙彪,钱前. 2003

[17]水稻高节位分蘖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 姜华,赵江红,郭龙彪,姜亮,薛大伟,曾大力,钱前,孙国昌. 2011

[18]水稻籼粳交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QTL的检测(英文). 寒川一成,滕胜,钱前,曾大力,曾娟,钱忠海,朱立煌. 2003

[19]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张光恒,张国平,钱前,徐律平,曾大力,滕胜,包劲松. 2004

[20]湖南野生稻抗病性评价与种质创新. 候小华,魏子生,孙桂芝.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