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方式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芳

作者: 王芳;陈井生;刘大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轮作;连作;细菌多样性;Illumina MiSeq测序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8 年 44 卷 10 期

页码: 1539-154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Illumina M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轮作及连作大豆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从6个土壤样本中共获得25 419个OTUs,鉴定到细菌的47个门, 147个纲,709个属。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是供试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占所有细菌群落总数90%以上。连作4年总OTUs及丰富度最高,连作20年最低。不同轮作方式土壤细菌丰富度差异不显著(P> 0.05),短期连作与长期连作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显著(P <0.05)。不同轮作方式下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低于连作方式,芽单胞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同地区连作方式。土壤功能细菌根瘤菌(Bradyrhizob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溶杆菌属(Lysobacter)、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年限连作下高于轮作。长期连作土壤优势细菌丰度与轮作土壤相似性更高。

分类号: S154.3`S565.1

  • 相关文献

[1]轮作和连作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郑慧,杨继峰,董汉文,王雪娇,张静媛,朱知运,苏二虎,李强. 2016

[2]大豆连作、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孟凡钢,张鸣浩,饶德民,张伟,邱强,赵婧,闫晓艳,姚丽颖. 2017

[3]大豆在不同轮作体系下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概况. 陈乃实,王振,王丝语,姜晓明,刘念析. 2021

[4]不同茬口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马子竣,孙继英,汝甲荣,王怀鹏,刘玲玲. 2020

[5]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郭金瑞,宋振伟,朱平,高洪军,彭畅,邓艾兴,张卫建. 2016

[6]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陈伟,孙建好,赵建华. 2012

[7]利用MiSeq技术研究调味面制食品中优势菌群及细菌多样性分析. 谭艳妮,施法,李欣蔚,李勇,张健,孙佳星,韩世宁,刘宏生. 2022

[8]YZ-1复合菌对全株玉米青贮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豆艳丽,钱续,储岳峰,白露,王治文. 2019

[9]高寒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汝甲荣,刘玲玲,孙继英,马子竣,王怀鹏,邱广伟. 2021

[10]种植制度在农田土壤培肥中的作用. 王西和,刘骅,马兴旺,孟凤轩,许咏梅,肖克来提,依里哈姆,迪里夏提. 2008

[11]不同种植模式对黄壤烟田N2O排放的影响. 蒋雨洲,刘青丽,李志宏,张云贵,邹焱,朱经纬,石俊雄. 2020

[12]山药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孙凯宁,杨宁,王克安,吕晓惠,柴秀乾. 2015

[13]稻田水旱两熟及新三熟小麦轮、连作效应分析——“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及新三熟定位试验”第一报. 曾祖俊,庞良玉. 1991

[14]不同种植模式对黑龙江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聪,李明,邱广伟,王立春,刘玲玲,王怀鹏,庞泽,唐春双,孙继英. 2023

[15]轮作与连作对美引品种NC102和NC297烟叶品质的影响. 罗云,杨焕文,王绍坤,董石飞,王建新,周绍松,张静,何晓健. 2016

[16]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黑土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及其质量的影响. 冯雪婉,李翠兰,彭畅,张晋京,林园,刘杭. 2022

[17]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功能类群的影响. 姜小凤,郭凤霞,陈垣,郭建国. 2024

[18]不同前茬作物对藜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陈翠萍,闫殿海,刘洋. 2022

[19]中国甘薯高效栽培模式及展望. 谢昊,刘亚菊,张允刚,李强. 2023

[20]半夏不同茬口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魏莉霞,胡永建,王国祥,张东佳,高微微.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