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P标记桃抗蚜性状的基因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南南

作者: 张南南;鲁振华;崔国朝;潘磊;曾文芳;牛良;王志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桃;SNP标记;抗蚜;基因定位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7 年 23 期

页码: 4613-462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挖掘与桃抗蚜性状紧密连锁的SNP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桃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揭示桃抗蚜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来源于‘粉寿星’的抗蚜桃‘01-77-3’为母本,栽培品种‘中油桃13号’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定位。以‘96-5-1’(抗蚜)为母本,‘10-7’(感蚜)为父本杂交获得F1分离群体作为验证定位位点准确性的材料。参考桃基因组序列(Prunus persicaGenome v2.0.a1)开发基于Sanger测序的SNP标记,在亲本(‘01-77-3’‘中油桃13号’)及各4个子代中PCR扩增后进行Sanger测序,获得候选SNP后,扩大群体验证,实现对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对亲本(‘01-77-3’‘中油桃13号’‘96-5-1’‘10-7’)进行覆盖度约为70×的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并基于重测序数据,在初定位区间内开发基于Sanger测序与HRM分析的SNP标记,筛选多态性标记,对‘01-77-3’ב中油桃13号’杂交后代141株实生苗进行基因分型,以获得与桃抗蚜型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双亲(‘96-5-1’‘10-7’)表型与基因型一致,在精细定位区间内开发与桃抗蚜性状紧密连锁的In Del位点,以验证In Del标记与抗蚜表型是否连锁。最后,参考桃基因组分析定位区间的候选基因。【结果】通过人工接种观察蚜虫对桃F1后代单株新梢危害表明,抗蚜与感蚜比例接近1﹕1(P值为0.556;χ~2为0.348),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基于Sanger测序结果,初步将抗蚜基因定位在桃基因组Pp01_38011783与Pp01_47231340之间,物理距离约为9.22 Mb。亲本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分别产生Clean data 17.109 Gb,平均覆盖度为75.19×,在Pp01初定位区间内开发基于HRM与Sanger测序的SNP标记共29对,筛选后得到11对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分型结果表明,与桃抗蚜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位于桃基因组Pp01的45.66 Mb和46.12 Mb处,Pp01_45.66处等位基因为T和C,Pp01_46.12处等位基因为G和C,遗传距离分别为1.4 c M、2.1 c M;与抗蚜基因完全连锁的标记SNP_Pp01_45712702,位于桃基因组Pp01_45.71处,等位基因为G和T。基于亲本(‘96-5-1’‘10-7’)重测序数据,在精细定位区间内开发紧密连锁的In Del标记KYYZ_Pp01_45799758,位于Pp01_45.79处。对验证群体92个单株进行PCR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明,仅1个单株基因型与表型不符,分子鉴定准确率为98.91%。【结论】利用亲本深度测序与SNP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细定位了控制桃抗蚜性状的基因,将抗蚜基因缩小到物理区间460 Kb内,共包含56个转录本,包括52个候选基因。

分类号: S436.621.21

  • 相关文献

[1]SNP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许陶瑜,唐朝晖,王长彪,任永康,赵兴华,刘江,赵霞. 2017

[2]基因定位及连锁遗传作图在桃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牛良,王志强. 2000

[3]桃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红肉性状基因定位概述. 艾小艳,何华平,龚林忠,王富荣,王会良,刘勇. 2016

[4]中国东北抗蚜野生大豆重复鉴定的研究. 杨振宇,本多健一郎,王曙明,马晓萍. 2004

[5]利用远缘杂交与半配合法选育抗蚜棉花新品种. 郭宝德,姜艳丽,冀丽霞,黄穗兰. 2010

[6]小麦不同生育期抗蚜机制研究. 张志勇,李素娟,张屹东,王兴运,李世功. 2000

[7]抗蚜糯高粱杂交种冀酿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王金萍,吕芃,籍贵苏,马雪,杜瑞恒. 2019

[8]抗蚜系列高粱杂交种选育与利用. 张淑君,马忠良,周紫阳,王江红,李光华,李淑杰,闫鸿雁,栾天浩. 2004

[9]烟蚜取食对抗、感烟草品种信号分子和CAT活性的影响. 孙计平,李雪君,孙焕. 2022

[10]植物凝集素及其抗蚜作用研究进展. 陈巨莲,程登发,孙京瑞. 2013

[11]辣椒抗蚜品种‘猪大肠’的抗蚜性遗传分析. 梁晓,伍春玲,陈青. 2018

[12]基于SNP标记的种子纯度高效检测分析模型的建立. 李欧静,张桂华,兰青阔,王永,赵新,朱珠,陈锐,郭永泽. 2012

[13]利用SNP标记划分46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杨兆顺,袁文娅,许高平,韩小云,孙天齐. 2018

[14]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张分云,李宏,周向阳,王重荣,周德贵,赖穗春,陈立云,周少川. 2013

[15]甘蓝型油菜每角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孙程明,陈锋,陈松,彭琦,张维,易斌,张洁夫,傅廷栋. 2020

[16]利用CottonSNP63K芯片构建棉花品种的指纹图谱. 孙正文,孙正文,匡猛,马峙英,王省芬. 2017

[17]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孙程明,陈松,彭琦,张维,易斌,张洁夫,傅廷栋. 2019

[18]SNP标记用于猪肉产品DNA溯源. 吴潇,吕贝贝,王金斌,蒋玮,李鹏,武国干,唐雪明. 2017

[19]SNP分子标记及其在木本植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周琳,段玉,文博,马媛春,朱旭君,王玉花,房婉萍. 2018

[20]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亚麻高密度遗传图谱. 高凤云,斯钦巴特尔,张辉,贾霄云,伊六喜,周宇,李强,叶应福,侯建华.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