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雌性育性遗传的分离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窦秉德

作者: 窦秉德;徐海风;侯北伟;张新玲;王芳;刘福霞;杨晋彬;杨文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穗粒数;雌性育性;遗传模型;主基因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09 年 06 期

页码: 103-1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模式,选用普通小麦中6个育性及结实正常的品种与小麦雌性不育突变系XND126杂交构建6个组合,对6组合P1、P2、F1和F2充分授粉下的雌性育性进行3种育性表示方法的调查,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表型数据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雌性育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联合控制,2对主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不同生态型的组合所估算的主基因遗传率大小不同。并对小麦雌性育性遗传变异方式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双向选择策略"进行了探讨。

分类号: S512.103.2

  • 相关文献

[1]陆地棉现蕾期和开花期性状的遗传分析. 冯常辉,张友昌,王孝刚,张教海,夏松波,韩光明,别墅,秦鸿德. 2020

[2]普通烟草栽培种内株高性状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王日新,任民,张兴伟,常爱霞,贾兴华,姜自斌. 2009

[3]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张素勤,顾兴芳,张圣平. 2007

[4]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黄冰艳,张新友,苗利娟,刘华,秦利,徐静,张忠信,汤丰收,董文召,韩锁义,刘志勇. 2012

[5]大豆对SMVSC-3株系的抗性遗传和QTL分析. 郭丹丹,陈海峰,杨中路,单志慧,朱晓玲,陈水莲,周新安,周蓉. 2012

[6]小麦雌性育性双向极端群体QTL定位策略初探. 徐海风,窦秉德,侯北伟,朱晓滨,杨晋彬. 2009

[7]小麦雌性育性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窦秉德,朱晓滨,张新玲,徐海明,侯北伟,徐海风,杨晋彬,高爱农. 2009

[8]宁麦9号×镇麦168小麦F_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温明星,李东升,胡芳芳,陈琛,曲朝喜. 2018

[9]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穗部发育和粒重的影响. 刘璇,王瑞丽,周伟,方保停,郑宏远,张艳林,詹克慧. 2013

[10]滇中地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探讨. 余淑君,李惠兰,胡群英. 1990

[11]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单福华,田立平,马巧云,王汉霞,高新欢,任立平,张风廷. 2018

[12]杂交纸袋对小麦杂交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孙正娟,刘建军,曹新有,李豪圣,刘爱峰,程敦公,王灿国,宫文萍,韩冉,刘成. 2018

[13]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王青,赵莉,何贤芳,朱昭进,汪建来,姚大年. 2012

[14]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刘三才. 1994

[15]旱作小麦株高与产量三因素相互关系初探. 卫云宗. 1992

[16]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3参与穗粒数的形成. 常成,张海萍,张秀英,闫长生,肖世和. 2009

[17]小麦穗粒数主效QTL-qKnps-4A遗传效应解析. 崔俊鹏,赵慧,张倩倩,宫娜,刘朦朦,张萌娜,侯玉竹,刘成,李林志,周芳婷,吴永振,孙晗,赵春华,崔法. 2019

[18]小麦开花后穗、茎、叶对籽粒形成及产量影响初探. 田笑明,赵志勇. 1993

[19]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 李浦,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2012

[20]一种小麦穗粒数测定方法. 亢秀丽,马爱平,靖华,王裕智,崔欢虎,郑彩萍.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