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长QTL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琦馥

作者: 姚琦馥;周界光;王健;陈黄鑫;杨瑶瑶;刘倩;闫磊;王瑛;周景忠;崔凤娟;蒋云;马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16K SNP芯片;QTL;穗长;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024 期

页码: 4814-48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穗长在决定小麦穗的构造和产量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挖掘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小麦穗长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并解析其遗传效应,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突变体msf和川农16构建的198份F6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MC群体)作为研究材料,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生长季,在四川温江区、崇州市和雅安市(2021WJ、2022WJ、2021CZ、2022CZ和2021YA)进行试验,对5个环境下的穗长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基于16K SNP芯片构建的高质量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长性状位点进行定位。另外,根据穗长主效QTL侧翼标记的基因型分析主效位点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从而评估其对产量提升的潜力。【结果】共鉴定到14个控制穗长发育的QTL,主要分布在1A(1个)、1B(1个)、2B(1个)、3D(3个)、4A(1个)、4D(2个)、5A(1个)、5B(1个)、7A(1个)、7B(1个)和7D(1个)染色体。其中,QSl.sau.1A在4个环境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值中被检测到,可解释6.46%—20.12%的表型变异率,定位于1A染色体侧翼标记1A_1208254—1A_10060497间,被视为主效QTL。QSl.sau.1A的正效应位点来源于亲本msf。在多环境QTL分析结果中也检测到QSl.sau.1A,表明其受环境影响较小,为主效且稳定表达的QTL。QSl.sau.1A的效应在2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验证群体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除旗叶长无显著变化以外,携带QSl.sau.1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每穗籽粒数(12.68%)、每穗粒重(14.99%)、千粒重(5.79%)、旗叶宽(2.94%)和小穗数(1.48%)显著增加,花期(0.61%)显著提前,而株高(-6.47%)和有效分蘖数(-36.11%)显著减少。【结论】在1A染色体定位到1个主效且稳定的穗长位点。QSl.sau.1A正效应位点显著提高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小穗数,具有一定的育种价值。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大穗材料高麦1号/密小穗F_2群体穗长性状的QTL初步定位. 刘书含,侯立江,华冠勋,宋瑜龙,牛娜,马守才,宋亚珍,王军卫,张改生. 2016

[2]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刘颖,叶生鑫,彭强,张大双,吴健强,王际凤,黄培英,朱速松. 2016

[3]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 余建平,张强,熊海燕,朱汝财,李自超. 2013

[4]基于CSSSLs的水稻穗长QTL的定位. 王军,朱金燕,周勇,杨杰,王中德,范方军,梁国华,仲维功. 2012

[5]水稻穗长研究进展. 陈志爱,岳红亮,丁颖,代金英,张桂云,胡蕾,严国红. 2022

[6]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穗长测量. 姜盼,张彬,毕昆. 2010

[7]光合作用增效剂在高梁上的应用. 郑丽萍,史丽娟. 2011

[8]光合作用增效剂在高粱上的应用. 郑丽萍,史丽娟. 2011

[9]科尔沁区不同农田地点土壤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马冰,郑根昌,刘辉,石丽媛,姜澜. 2021

[10]丙酰芸苔素内酯施用浓度对水稻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李青超,赵秀梅,王立达,刘悦,兰英,刘洋,韩业辉,王连霞. 2023

[11]利用小麦关联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丁安明,李君,崔法,赵春华,马航运,王洪刚. 2011

[12]小麦雌性育性双向极端群体QTL定位策略初探. 徐海风,窦秉德,侯北伟,朱晓滨,杨晋彬. 2009

[13]粗山羊草D组染色体对小麦若干产量性状的影响. 李文才,李涛,陈于和,李兴锋,王洪刚. 2005

[14]小麦红叶耳基因的SSR标记定位分析. 池慧芳,张立平,赵昌平,韩冰,单福华,田再民,王为先. 2008

[15]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李东升,张伯桥. 2015

[16]小麦数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杨文利,王立新,张钢民,马峙英,周丽艳. 2002

[17]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 王佳佳,王盈盈,张照贵,李冰,张桂芝,李斯深. 2015

[18]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QTL分析. 王掌军,许娜丽,王新华,马冬花,杨杰,李清峰,刘彩霞,刘凤楼,亢玲,张双喜. 2021

[19]小麦穗部产量性状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广旭,王康君,谭一罗,郭明明,孙中伟,陈凤,樊继伟. 2021

[20]小麦株高QTL Qph.nau-5B的效应评价. 韩玉洲,张勇,杨阳,顾正中,吴科,谢全,孔忠新,贾海燕,马正强.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