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垂直结构特征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莉莉

作者: 董莉莉;赵济川;汪成成;刘红民;胡博;高英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胡桃楸;次生林;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期刊名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ISSN: 2095-1914

年卷期: 2023 年 43 卷 011 期

页码: 91-96

摘要: 以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将胡桃楸次生林划分为上、中、下3个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林层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上、中、下3个林层平均树高分别为14.86~17.02、11.18~12.77m和7.33~8.01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层树高间差异极显著,分层效果较好.上林层为林分蓄积量主要贡献层,占林分总蓄积量61.86%~78.7%;其次为中林层,下林层最少.各林层径级分布曲线不同,下林层径级分布呈反"J"曲线,中林层呈左偏单峰曲线,上林层为多峰曲线.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向强度混交的过渡状态,3块标准地上、中林层的混交度平均值分别为0.512、0.574,为中度混交,下林层平均混交度为0.671,接近强度混交,各林层平均混交度表现为随垂直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标准地1和标准地3为聚集分布,标准地2属于随机分布.随林层垂直高度的降低,林分聚集度和竞争指数均有所增加.从林分的垂直结构判断胡桃楸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其未来的演替方向可能为以落叶松和胡桃楸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者以胡桃楸、蒙古栎和花曲柳为优势种的阔叶混交林,下林层的更新能力较差,应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其天然更新.

分类号: S758

  • 相关文献

[1]半山区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组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王宝贵,田海云. 1993

[2]冠层垂直高度对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 罗恬,俞方圆,练琚愉,王俊杰,申健,吴志峰,叶万辉. 2022

[3]辽东地区胡桃楸天然林ISSR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王斯彤. 2021

[4]海南的火焰兰. 陈云池. 1992

[5]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修复技术与模式. 甄广韵. 2023

[6]垦殖橡胶对海南热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邓万刚,吴蔚东,罗微,夏福君,陈明智,何良燕. 2007

[7]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结构及生态因子分析. 王睿照,毛沂新,张慧东,潘文利,李庆军. 2021

[8]南昆山毛叶茶咖啡碱合成酶的空间结构与活性位点分析. 晏嫦妤,任秋婧,陈小芳,李斌,陈忠正. 2016

[9]立体视觉技术应用于林木个体分布格局测定研究. 张超,王雪峰,唐守正. 2004

[10]正则图上的进化动态. 张慧,李文龙,李自珍,马智慧. 2009

[11]基于GIS的不同播期对苜蓿人工草地入侵杂草种群空间分布模拟. 陈积山,朱瑞芬,高超,邱桂俐,张月学. 2013

[12]河南省灌溉试验站网空间结构的分形分析. 王景雷,孙景生,黄修桥,徐建新. 2008

[13]鲫血清转铁蛋白推导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预测. 龙华. 2004

[14]白背飞虱若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赵志模,刘怀,肖晓华,谢雪梅,程登发. 2010

[15]油菜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的分离及其生物学功能. 庄静,熊爱生,彭日荷,陈建民,朱波. 2009

[16]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田东娜,栗欣如,尤飞. 2016

[17]基于GIS的瓜蚜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模拟. 朱猛蒙,蔡凤环,张蓉,张怡,陈宏灏,高立原,赵紫华,惠仓. 2010

[18]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空间格局. 苗进,武予清,郁振兴,陈华爽,蒋月丽,段云. 2011

[19]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苜蓿斑蚜种群空间结构分析和分布模拟. 张蓉,冷允法,朱猛蒙,王芳. 2007

[20]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结构特性分析. 蓝江林,栗丰,刘波,史怀,黄素芳.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