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种质资源对黑束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胡兰

作者: 胡兰;刘可杰;徐婧;姜钰;徐秀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粱;黑束病;直帚枝杆孢;抗病性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19 年 003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6-2017年,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110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黑束病鉴定与评价研究,拟探明高粱抗病性及不同寄主来源的高粱、玉米黑束病菌致病力差异.110份高粱种质资源中,对高粱来源的黑束病菌(GHS-1)表现免疫(IM)的13份(占11.8%),高抗(HR)的17份(占15.5%),抗病(R)和中抗(MR)的各14份(占25.4%);感病(S)的17份(占15.5%),高感(HS)的35份(占31.8%);对玉米来源的黑束病菌(YHS-1)表现免疫(IM)的21份(占19.1%),高抗(HR)的11份(占10.0%),抗病(R)的15份(占13.6%),中抗(MR)的12份(占10.9%);感病(S)的21份(占19.1%),高感(HS)的30份(占27.3%).上述结果表明,目前高粱育种中广泛应用的育种种质恢复系中抗黑束病材料较为丰富,且不同寄主来源的高粱和玉米黑束病菌致病力存在差异.

分类号: S435.14

  • 相关文献

[1]高梁病菌种群动态及防治策略研究. 徐秀德. 2002

[2]高粱镰孢菌茎腐病研究进展. 黄敏佳. 2016

[3]高粱重要抗性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综述. 梁小红,仪治本,赵威军. 2005

[4]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研究. 曹如槐,王晓玲,任建华,南城虎. 1988

[5]黑龙江省高粱种质抗丝黑穗病、靶斑病、高粱蚜和亚洲玉米螟鉴定. 焦少杰. 2006

[6]高粱DNA导入小麦后代的和面仪曲线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倪建福,王亚馥. 2000

[7]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 吴奇,周宇飞,高悦,张姣,陈冰嬬,许文娟,黄瑞冬. 2016

[8]高粱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葛占宇,马尚耀,成慧娟,严福忠,王立新,王岩. 2012

[9]高粱抗蚜的分子标记RAPD初步分析. 李玥莹,徐兰兰,邹剑秋. 2006

[10]不同施氮水平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规律的影响. 葛占宇,马尚耀,成慧娟,严福忠,王立新,张姼,隋虹杰,潘映雪. 2016

[11]吉林省高粱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周紫阳,马英慧,李光华,王江红,周连生. 2009

[12]酿造用高粱新品种辽粘3号. 王德生. 2010

[13]无融合生殖研究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张福耀,平俊爱,程庆军,杜志宏,牛天堂. 2000

[14]高粱SSA-1无融合生殖特性及其遗传分析. 张福耀,孟春刚,阎喜梅,郑晋波,平俊爱,王立新,韦耀明,牛天堂,吴树彪. 1997

[15]高粱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李玥莹,邹剑秋,徐秀明. 2007

[16]高粱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王德生. 2013

[17]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肖军,石太渊,郑秀春,段有厚. 2004

[18]高粱不育系124A的选育. 王金艳,杨立国,李刚,李智勇. 2006

[19]高粱抗蚜品种叶片化学物质含量的分析. 李玥莹,赵姝华,杨立国. 2002

[20]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 马英慧,李光华.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