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药敏分析及病理学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许悦

作者: 许悦;王印庚;周永灿;张正;廖梅杰;李彬;梁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石斑鱼;海水养殖;海南岛;皮肤溃疡病;哈维氏弧菌;病理学;全身性感染

期刊名称: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4-1729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153-163

摘要: 2016年,针对海南岛沿岸9个石斑鱼养殖场的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产业的危害严重.从9个采样点3种患病石斑鱼样品的组织中分离得到了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证明这9株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在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后,这9株菌均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人工回感试验证实,菌株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每克鱼体重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为7.18×10~4cfu;药敏实验的分析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病理学的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此认为该病为全身性感染.本研究表明,目前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有较高的病原同一性,主要为哈维氏弧菌;而较早报道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的优势度大大降低了,其致病力有所下降,并且与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相关度不大.

分类号: S943

  • 相关文献

[1]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李炎璐,陈超,翟介明,李波,王清印. 2012

[2]中国南方海域4种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 吕锋骅,韩洁,董颖,蔡厚才. 2010

[3]间歇式双循环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及其养殖效果. 李华,田道贺,刘青松,段亚飞,张家松. 2020

[4]海水养殖与气象Ⅰ——石斑鱼低温寒害指标试验研究. 李春梅,林黑着,刘锦銮,王兵,黄忠,翟志宏. 2014

[5]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干扰的转染条件优化与效果分析. 黄桂菊,喻达辉,柳明,潘俐玲,王晓宁. 2011

[6]不同蛋白水平下添加抗菌肽对赤点石斑鱼影响的研究. 蔡云川,赵书燕,林黑着,黄忠,周传朋,马志洲. 2017

[7]饥饿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林黑着,刘永坚,何建国,郑文晖,李卓佳,田丽霞. 2006

[8]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干扰的. 黄桂菊,喻达辉,柳明,潘俐玲,王晓宁,曾令兵,龙华. 2011

[9]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何永亮,区又君,李加儿,蔡文超. 2008

[10]海水养殖与气象Ⅰ-石斑鱼低温寒害指标试验研究. 李春梅,林黑着,刘锦銮,王兵,黄忠,翟志宏. 2014

[11]匕带石斑鱼早期生活阶段攻击行为的开始与发展. 曹守花,李加儿,区又君. 2011

[12]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病毒)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马红玲,徐力文,程长洪,苏友禄,邓益琴,冯娟,郭志勋. 2019

[13]石斑鱼养殖研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陆忠康. 1996

[14]不同蛋白质水平下添加小肽对石斑鱼生长、消化酶、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赵书燕,林黑着,黄忠,周传朋,王珺,王芸,戚常乐,杨小立,廖经球. 2016

[15]不同致死条件对冷鲜石斑鱼肉品质的影响. 吴燕燕,王悦齐,张涛,王迪,郑镇雄. 2023

[16]石斑鱼的营养、保鲜与加工技术现状. 张涛,吴燕燕,林婉玲. 2018

[17]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合成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表达. 肖生科,王磊,胡治球,陈毓荃. 2004

[18]3种养殖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赵亭亭,张岩,陈超,李炎璐,张廷廷,乔莹,翟介明,李文升. 2018

[19]不同蛋白水平对2种规格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赵书燕,林黑着,黄忠,周传朋,王珺,王芸,戚常乐. 2017

[20]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合成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表达. 肖生科,王磊,胡治球,陈毓荃.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