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菌的特异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丽华

作者: 徐世昌;陈万权;刘太国;蔺瑞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SCAR标记;PCR检测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07 年 34 卷 06 期

页码: 561-566

收录情况: CSTPCD

摘要: 小麦叶锈病由Puccinia triticina引起,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麦叶锈菌快速、准确的PCR诊断检测技术体系,用于病害精准测报和综合防控。以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为引物,进行小麦锈菌gDNA的PCR比较分析,发现小麦叶锈菌具有长度为268bp的特异性DNA片段;序列分析后设计了2对专化性引物,成功获得检测灵敏度为5.00pg/μL模板DNA浓度水平的小麦叶锈菌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对55个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小麦叶锈菌标样以及其它麦类病原真菌的检测表明,该叶锈菌标记的检测可靠性达100%。人工接种条件下,叶锈菌侵染24h后,即可在小麦叶片内检测到该标记。

分类号: S43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复合PCR检测. 曹丽华,宗宪昭,徐世昌,陈万权. 2010

[2]稻曲病菌的SCAR标记及其PCR检测. 陈福如,林廷邦,甘林,杜宜新,阮宏椿,杨秀娟. 2013

[3]甘肃36个小麦生产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及成株期抗性评价. 黄瑾,金社林,曹世勤,贾秋珍,骆惠生,张勃,孙振宇,王晓明. 2020

[4]1990—1993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特点研究. 晏思白,胡长程,谢水仙. 1994

[5]2019-2020年苏浙皖三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结构分析. 李泓甫,华为,朱靖环,高利,陈万权,刘太国. 2023

[6]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MFR的分子鉴定研究. 刘太国,张敏,陈万权. 2004

[7]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胡长程,张淑香. 1993

[8]1997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分析. 陈万权,陈扬林. 1998

[9]我国小麦主栽品种抗叶锈基因分析. 刘太国,高利,刘博,陈万权. 2010

[10]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 原宗英,武英鹏,刘敏捷. 2017

[11]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刘太国,刘博,高利,李宁静,朱映峰,刘立新,陈万权. 2016

[12]利用本氏烟筛选小麦叶锈菌效应蛋白. 齐悦,张悦,李建嫄,杨文香,刘大群. 2020

[13]小麦叶锈菌休眠与萌发夏孢子的差异表达. 张瑞丰,范学锋,韦杰,张娜,杨文香,刘大群. 2020

[14]小麦叶锈菌效应蛋白Pt18906激发TcLr27+31的双层防御反应. 齐悦,吕峻元,张悦,韦杰,张娜,杨文香,刘大群. 2020

[15]国际上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其小种命名方法. 刘太国,何月秋,陈万权. 2008

[16]2016-2019年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黄瑾,张勃,孙振宇,贾秋珍,曹世勤,骆惠生,王晓明,金社林. 2022

[17]不同小麦品种叶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梦雅,孟庆芳,张林,高颖,闫红飞,刘大群. 2018

[18]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叶锈菌DNA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 刘太国,何月秋,陈万权. 2007

[19]含抗白粉病新基因普通小麦-黑麦1R二体异附加系的遗传学鉴定. 吴金华,王新茹,王长有,王秋英,吉万全. 2009

[20]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SCAR标记的鉴定研究. 周仂,王英哲,谭晶,徐安凯,徐博.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