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施有机肥改善黑土物理特性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槐圣昌

作者: 槐圣昌;刘玲玲;汝甲荣;闫志浩;王瑾瑜;王士超;邢婷婷;武红亮;卢昌艾;孙继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方式;根系生长;玉米抽雄期;微根管;东北黑土区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0 年 002 期

页码: 40-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土壤物理特性,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试验,拟明确增施有机肥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提升效果.利用2015~2018年吉林省公主岭市和黑龙江省克山县黑土区的定位试验,测定了玉米抽雄期3种秸秆还田处理及其增施有机肥(旋耕秸秆还田+有机肥RSM、深翻秸秆还田+有机肥DSM、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SSM)处理的土壤物理指标;并采用微根管法原位测定了根系生长指标,计算出增施有机肥后各土壤物理特性与根系生长指标的变化量.结果表明,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增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提升了土壤含水量,同时根长密度、根尖数密度和根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其中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密度各土层平均增加了0.18 cm/cm2和34.9*10-3个/cm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施有机肥后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改善效果不同,其中0~15 cm土层R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15~45 cm土层SSM和D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方式互作对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互作效应.上述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模式更有利于改善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是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技术选择.

分类号: S513%S152

  • 相关文献

[1]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2]寒地水稻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试验探究. 韩墨,朱蕾,李心,赵伟莹. 2020

[3]小麦-甘薯轮作长期增施有机肥对碱性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王磊,王静,张爱君,张辉,张永春. 2020

[4]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动态及产量对不同氮源配施的响应. 熊淑萍,王小纯,李春明,马新明,杜少勇,张营武,蔺世召. 2011

[5]运用微根管技术研究草地植物细根的进展. 牛学礼,南志标. 2017

[6]黄淮平原冬小麦不同品种根系生长差异. 邱新强,高阳,李新强,黄玲,段爱旺. 2012

[7]冬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 邱新强,高阳,黄玲,李新强,孙景生,段爱旺. 2013

[8]应用Minirhizotrons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根系的生长动态. 邱新强,高阳,段爱旺,黄玲,李迎,孙景生,王景雷. 2011

[9]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品种间的差异. 武慧斌,宋正国,沈跃,唐世荣,刘仲齐. 2014

[10]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冯艳春. 2007

[11]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与防治. 孟令钦,李勇. 2009

[12]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 阎百兴,杨育红,刘兴土,张树文,刘宝元,沈波,王玉玺,郑国相. 2008

[13]俄罗斯沙棘良种在东北黑土区引种试验. 吴雨蹊. 2018

[14]影响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地貌因子分析. 李洪丽,李菲. 2016

[15]东北黑土区俄罗斯第三代沙棘果实性状比较研究. 唐克,单金友,吴雨蹊,王蕊,王肖洋. 2020

[16]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17]黑土小流域沟道分布遥感监测及主控因素研究. 温艳茹,余强毅,杨扬,张斌,吴文斌. 2021

[18]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魏丹,杨谦,迟凤琴. 2006

[19]东北黑土区黑穗醋栗高效栽培模式. 单金友,胡建忠,李新峰,张杰,吴雨蹊,王肖阳,温秀凤. 2017

[20]东北黑土区引进和杂交两类沙棘果实VC含量测定分析. 胡建忠,高岩,单金友.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