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对牦牛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媛丽

作者: 杨媛丽;沙坤;孙宝忠;雷元华;张松山;张江;谢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牦牛;放牧;育肥;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

期刊名称: 肉类研究

ISSN: 1001-8123

年卷期: 2020 年 004 期

页码: 46-52

摘要: 为确定不同养殖模式对青海牦牛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传统放牧和育肥6个月2种养殖模式下的12头2~3岁龄成年公牦牛背最长肌作为实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肌肉中风味物质组成,同时测定2种养殖模式下牦牛背最长肌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2组样品均检出13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PUFA),放牧组牦牛背最长肌脂肪酸相对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SFA(40.77%)>PUFA(35.15%)>MUFA(24.07%),育肥组为SFA(44.72%)>MUFA(40.10%)>PUFA(15.18%);2组样品共检出3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酮类4种、醛类10种、酸类2种、酯类1种、醇类5种、烯类2种及芳香类8种,放牧组牦牛背最长肌中检出26种,育肥组检出30种.综上,育肥模式对牦牛肉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具有较大影响.

分类号: S823.85%TS251.52

  • 相关文献

[1]呼伦贝尔地区枯草期肉羊育肥模式的研究. 仝宗永,何峰,李向林. 2020

[2]浅谈影响西藏地区牦牛育肥质量的因素. 蔡宛霖,李赵敏,邢津津,周子琼. 2024

[3]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研究四川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牦牛放牧对鬣羚活动节律的影响. 刘怀君,寇卫利,吕旭,陈帮乾,黄萍. 2021

[4]冷季不同饲养模式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刘奕轩,熊琳,梁春年,吴晓云,包鹏甲,余群力. 2021

[5]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脂肪降解、氧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 史笑娜,黄峰,张良,周芳伊,赵志磊. 2017

[6]三种金枪鱼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与风味物质比较. 赵玲,胡梦月,曹荣,刘淇,孟凡勇. 2022

[7]氧化羊骨油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刘金凯,高远,王振宇,倪娜,张德权. 2014

[8]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脂肪降解、氧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 史笑娜,黄峰,张良,周芳伊,赵志磊,张春江,张泓. 2016

[9]杏鲍菇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及背最长肌中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王吉峰,牛力斌,庄桂玉,李俊. 2020

[10]放牧与舍饲对松辽黑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张琪,徐炜琳,李娜,张庆,于永生,刘庆雨,李兆华,张志彬,金鑫. 2016

[11]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羊胴体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艳梅,白晨,敖长金,赵亚波,薛树媛,李长青,金海. 2021

[12]FASN基因与牦牛肌内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研究. 秦文,吴晓云,李天科,阎萍. 2014

[13]申扎牦牛产肉性能和肉营养品质分析研究. 张成福,姜辉,张强,朱勇,陈晓英,曹涵文,孙光明,次旦央吉,洛桑顿珠,达娃央拉,平措占堆,姬秋梅,信金伟. 2020

[14]不同部位牦牛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侯成立,李欣,王振宇,黄彩燕,张强,罗章,张德权. 2019

[15]己烯雌酚对山羊育肥增重效果的研究. 杨胜林,蒋诚绩. 2001

[16]肥羔生产发展刍议. 尹君亮,卢晓峰. 2000

[17]不同肉牛育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李雪娇,曹琼,王消消,陈静,姜军,莫放. 2012

[18]架子牛始重和购进价格对育肥效益的影响. 曹琼,张亚一,李雪娇,王消消,陈静,赵德兵,莫放*. 2013

[19]“201”稻稻草与氨化稻草肥育肉牛的对比试验. 李春燕,应朝阳,黄毅斌,黄勤楼,林时电. 2002

[20]如东种群狼山鸡适龄育肥效果观测. 顾拥建,夏义忠,陈启康,沙文锋,戴晖,朱娟.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