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sGNA基因小麦农艺性状评价与抗蚜效果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陈建

作者: 李陈建;买寅生;付彦博;段晓亮;许兰杰;吕延华;尤明山;梁荣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中间试验;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s GNA);农艺性状评价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科学

ISSN: 1001-4330

年卷期: 2015 年 52 卷 03 期

页码: 503-5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蚜虫效果,并与室内抗蚜鉴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4代转s GNA基因小麦株系2-5、3-7、3-20和5-20均为纯合株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天数与对照基本一致,生长特性没有发生变化;但转基因小麦在株高、分蘖数、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等性状上与对照存在差异,千粒重和小穗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4个株系都具有抑蚜效果,麦蚜虫口密度抑制率2.3%~48.3%。在转基因株系单分蘖上着生的蚜虫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结论】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蚜虫效果。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江苏省早毛豆200―2001年中间试验总结. 顾和平,蒋小平. 2002

[2]低落粒老芒麦种质筛选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赵旭红,姜旭,赵凯,赵希花,殷锦,谢文刚. 2015

[3]国家大豆核心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及适应性初探. 胡国玉,张磊,张丽亚,黄志平,李杰坤,胡晨. 2009

[4]转基因小麦的PCR快速检测. 孟超敏,张晓东,陈天佑. 2005

[5]转基因小麦B73-6-1外源基因拷贝数的确定. 甄贞,段俊枝,于艳波,曲波,袁肖寒,高学军,栾凤侠,张明辉. 2016

[6]农杆菌介导抗储粮害虫转基因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获得及分析. 毕瑞明,贾海燕,封德顺,王洪刚. 2006

[7]大麦黄矮病毒单双价外壳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小麦遗传转化. 吴茂森,张文蔚,肖红,成卓敏. 2001

[8]水稻磷高效基因OsPHR2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的耐低肥能力分析. 华夏,方宇辉,高崇,韩留鹏,胡琳,李艳. 2019

[9]转WYMV-Nib8基因抗黄花叶病小麦的农艺性状. 吴季荣,邢宇俊,梁杰,陆丹丹,董飞,徐剑宏,史建荣. 2020

[10]转RD29A:DREB1A融合基因小麦的获得及其抗旱性研究. 柳娜,杨文雄,王世红,张雪婷,杨长刚. 2020

[11]农杆菌介导的转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小麦的抗除草剂特性研究(英文). 黄其满,刘伟华,孙辉,邓新,苏金. 2005

[12]用天花粉蛋白基因转化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 徐琼芳,李连城,马有志,叶兴国,李晓兵,杜丽璞,辛志勇,张增艳,邵鹏柱. 2001

[13]小麦黄矮病毒及抗病毒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吴茂森,刘太国,张文蔚,李世访,周广和. 2005

[14]RNAi介导的小麦抗BYDV转基因小麦研究. 王锡锋,刘艳,周广和. 2007

[15]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向近缘野生植物漂移的风险评估-以转TaDREB4小麦为例. 姜奇彦,牛风娟,孙现军,胡正,张辉. 2020

[16]转高赖氨酸含量基因(Cflr)小麦植株的获得及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分析. 孙晓波,房瑞,余桂红,张平平,许玲,马鸿翔. 2010

[17]抗全蚀病、根腐病的转PgPGIP1基因小麦的获得与鉴定. 杨丽华,王金凤,杜丽璞,徐惠君,魏学宁,李钊,马翎健,张增艳. 2013

[18]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小麦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祝秀亮,李钊,杜丽璞,徐惠君,杨丽华,庄洪涛,马翎健,张增艳. 2012

[19]不同磷胁迫处理转OsPHR2小麦的转录组学分析. 李艳,方宇辉,王永霞,彭超军,华夏,齐学礼,胡琳,许为钢. 2024

[20]抗病毒转基因小麦中病毒株系间异源装配现象的初步研究. 王闵,周广和.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