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金波
作者: 金波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92 年 1 卷 03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感染蔬菜等园艺植物的病毒种类繁多,其危害日趋严重,常给生产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如严重危害马铃薯的病毒已多达十余种,感病株减产50%~ 80%;柑桔衰退病,曾毁灭巴西的大部分柑桔园,仅圣保罗州,就招致600万株柑桔死亡,占总数的75%;葡萄由于扇叶病毒的侵染,使产量减少10%~50%。 为解决病毒病的危害,人们曾用热处理、冷冻处理、X射线、紫外线、超短波等物理疗法使病毒失活;用化学药物,如抗病毒醚、2-硫尿嘧啶、8-氮杂鸟嘌呤及植物激素等进行防治试验,均未获得理想的效果(1、20、11)。弱毒疫苗虽在一些地区有所应用,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大面积推广。至于抗病育种,由于缺乏大量可利用的抗病基因,抗病毒病品种迟迟不能问世。 1948年Holmes以感病的大理花茎尖进行扦插和嫁接,获得了健壮植株,1952年Morel用生长点培养的方法,由感病母株中获得了无病毒子株,从而为解决病毒病的危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在蔬菜等园艺植物中应用茎尖脱毒方法的很多,如马铃薯,香石竹等,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脱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现将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取材 从现有情况看,脱毒材料均为长期采用无性繁殖的植物,由于母体带毒,在营养繁殖过程中,必然要将病毒传给后代,致使病毒浓度积累运代增高,对产量和质显的影响也愈来愈烈(“、‘’) 曾见到关于番茄脱毒苗的报道,而且有田间大幅度增产的试验记载。这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脱毒过程中的材料选择问题。总之,选择试材应该考虑必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 用种子繁殖的植物,除豆类之外,大多数植物在抱子体和配子体的世代交替过程中,一般均有“自然脱毒”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因子体世代所产生的种子本身多数是不带病毒的。据报道,黄瓜坏死病毒( Cucumber necrosis virus)、辣椒叶脉斑驳病毒( Pepper veinal mottle vlr。s)、苹果花叶病毒(Avnle mosaic virus)、柑桔衰退病毒( Citrus triste。a virus)、香石竹隐症病毒( Carnation latent vlru。),水仙黄条病毒( Narcissus rellow strinevirus)等等,其种子均不带毒(’,’、’)。 确实也发现一些植物种子带有病毒,但情况各有不同。有些病毒只存在于种皮里。如菜豆黄花叶病毒(Beau ynow mo’“‘”,ims),烟草蚀纹病毒(To5acco etch、ims)等。有些病毒虽然存在于成熟种子的胚里,但贮存不久即消失掉,如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在马铃薯和蔓陀罗新鲜种子里带毒率分别为1001o和50qo,但贮藏不久就消失了;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 Y),在番茄和烟草的种胚里,贮存6天后就消失了,还有些病毒只存在于未成熟的种子里,当种子成熟时就消失了,如南部菜豆花叶病毒( Southern5ean mo’al”virus)在菜豆上就是如此,所以一般来说种子并不带毒。 具体到番茄,能使其致病的病毒虽有十来种,实际上种子带毒的只有烟草花叶病毒( Tomato mosie viras)和番茄斑萎病毒( Tomato SPotted wilt virPS)两种。前者以种子表皮带毒为主,可用种子消毒的办法解决。而对后者又有不同看法,JoneS(1944)报道番茄种子带毒率为oe%l但Crowley(1951)发现仅有1啦,而且病毒明显的在外种皮上,不在胚里。 看来,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由于种子带毒而致病的机率极少,对这些植物运用茎尖培养的方法进行脱毒,以解决生产中病毒病造成的危害是没有意义的。如前所述,多数种子是不带毒的,而用种子播种获得的幼苗,自然是不带毒的,田间植株所以发病,多因后天感染,故对这类植物无需应用 “脱毒”技术。 二、鉴定 目前运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脱毒,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再生植株鉴定的手段不健全。 尽然取材大小和所含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但并不是绝对的。正象无性繁殖中,母株虽然感病,但其产生的器官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带病一样(如甘蔗花叶病毒一S。narcanemocaic virus,虽母株感染,但不一定每个芽都带毒,有的仍能形成健康植株(‘),虽然组织培养时取材大小在规定范围之内,但并不是一定不带毒。 目前“脱毒”和鉴定是脱节的,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搞脱毒研究的人,没有条件进行鉴定工作;而与搞病毒研究的人相配合亦有诸多困难。所以“脱毒”植株,往往是推测的,如某种植物的茎尖取材在0.3mm以下,所以得到的再生植株是脱毒的。 控制取材的大小虽然很重要,是脱毒的首要环节,但它仅是具备了获得脱毒苗的可能性。至于所得幼苗是否脱毒,必须通过指示植物、血清学鉴定、电镜观察等综合检查,才能最后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说,通过茎尖脱毒所得到的是“无毒苗”。 如香石竹的脱毒,就是首先查清了病毒种类:香石竹脉斑驳病毒( CaVMV)、香石竹隐症病毒(CaLV)、香石竹坏死斑病毒(CaNEV)和香石竹蚀环病毒(CaERVX’)。在此基础上,采用茎尖脱毒技术,获得试管苗,并对其进行鉴定后,才用于生产的。 三、防护措施的建立 大自然中病毒彼彼皆是,即使在试验室得到的是真正的脱毒苗,移入大田后也难逃病毒的再感染,前面提到很多植物的种子是自然脱毒的,幼苗当然是无毒的,而很多一年生作物不是因病毒的感染而造成减产和劣质吗?马铃薯无毒苗所以能推广利用(如张北县1984年种植“虎头”脱毒二级薯的面积就有5 387.ghm‘,平均增产 85.28 yo),正是因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配套防护措施,有原原种固,原种固和生产苗圃。而且种苗出生产苗圃后仅使用2~3年即行换种。因为脱毒苗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毒的含量会逐渐积累,使产量连年下降。有这样的统计材料,马铃薯“跃进”的脱毒原种和一级种,分别比对照增产61. 11o和53.9 10, “虎头”脱毒原种和一级种分别比对照增产69.5 gb和58.2畅,增产差异性均为显著,香石竹无毒苗也有类似的情况,2~3代需换一次种苗。 果树的童龄期长,防护措施要比草本作物难度吏大,牵扯到毒原的控制,苗木的统一管理,无毒果园的建立等等。 脱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必须慎重选材,认真鉴定,严格建立防护措施,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关于蔬菜等园艺植物茎尖脱毒中应注意的问题@金波$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1裘维蕃主编.植物病毒学.科学出版社,1985 2王纪方,金波等.蔬菜组织培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康乃馨.病毒病的研究.上海园林科研汇编出版社,1984 4马铃薯种薯生产协作组.马铃薯种薯生产的研究I.用茎尖培养法生产马铃薯无病毒原种.植物学报,1076,18(3):233~244 5林长春.马铃薯茎尖脱毒薯的综合分析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马铃薯科学,1982,2:29~40 6复旦大学生物系植物病毒研究室译.植物病毒志第一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7复旦大学生物系植物病毒研究室译.植物病毒志第二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8刘功弼.柑桔茎尖培养及人工诱变初报.园艺学报。1983,10(4):277~280 9张成良编.植物病毒鉴定.农业出版社,1980 10 Ananthakrishnan, T.N .Thrips, Chap.qin vectors of plant pathogens(Harris,K. F.and Maramorosch .K .eds ) AcademicPress, New York. 1980 11 Blaek,L.M.and Brakke,M.phytopathol.1952, 42: 269-273. 12 Barlass, M. et al. Pros. Anstr. PlantTissue Culture Couf. 2Meet 1983.13 13 Masahiko, I. et al. Plant Tissue Culture, 5Meet: 1982.807-808.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不同制茶工序下枸杞芽茶代谢物的变化
作者:魏佳仪;米佳;张波;王思玉;葛鑫宇;金波;罗青;张渌淘;禄璐;闫亚美
关键词:枸杞芽茶;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加工工序;多酚;代谢途径
-
家禽养殖环境调控关键技术与设施设备研究进展
作者:邢伟杰;金波;石诗影;蒲俊华;赵华轩;李尚民;窦新红
关键词:家禽养殖;环境监测;环境调控;设施设备
-
宁夏枸杞酚类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马茜;张渌淘;禄璐;金波;刘菲;李应萍;车章斌;米佳;闫亚美
关键词:宁夏枸杞;酚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加工应用
-
"双碳"背景下江苏省水禽养殖现状与绿色发展对策
作者:邢伟杰;金波;蒲俊华;赵华轩;薛倩;李尚民
关键词:双碳;水禽养殖业;减排固碳;绿色发展
-
中压制备色谱法分离黑果枸杞中2个矮牵牛素花色苷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
作者:米佳;张渌淘;禄璐;魏佳仪;金波;罗青;闫亚美;曹有龙
关键词:黑果枸杞;花色苷;矮牵牛素;中压制备色谱;大孔树脂;凝胶树脂
-
枸杞原浆品质分析与评价标准构建
作者:禄璐;闫亚美;米佳;钟思懿;金波;罗青;曾晓雄;曹有龙
关键词:枸杞;原浆;黄酮;类胡萝卜素;风味;评价标准
-
黑果枸杞花色苷提取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静;米佳;禄璐;罗青;闫亚美;冉林武;金波;曹有龙
关键词:黑果枸杞;花色苷;胰脂肪酶;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