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宁静

作者: 宁静;李健权;刘本英;郑红发;卢凤美;陈雷;刘振;叶升涛;黄浩;杨培迪;伍岗;杨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感官品质;风味成分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213-22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云南4个产区咖啡豆的主要风味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陈云兰,李积华,陈文进,桂花,李学玲. 2024

[2]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 刘素纯,刘杏益,黄建安,周琳. 2010

[3]发花对寿眉品质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 王伟伟,张建勇,王洪波,林飞应,江和源. 2022

[4]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 1991

[5]双蛋白干酪风味物质研究. 李丽,岳喜庆,张莉,张健,杨贞耐. 2011

[6]传统工艺山西老陈醋发酵及熏蒸过程中风味与功能成分的变化分析. 陈涛,桂青,郭俊陆,王正刚,陈福生. 2017

[7]三疣梭子蟹营养和风味品质比较分析. 郭亚男,韩刚,杨臻,宋金龙,王潇,穆迎春,孟娣. 2019

[8]酸奶发酵和冷藏过程中品质评价及主要风味成分变化分析. 魏光强,陈越,卓加珍,赵存朝,王雪峰,黄艾祥. 2019

[9]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小米黄酒风味成分. 刘敬科,张爱霞,李少辉,赵巍,张玉宗,邢国胜. 2017

[10]萌芽对花生品质及烘烤萌芽花生风味的影响. 金璐,张丽霞,张东林,孙强,孙晓静,魏松丽. 2021

[11]GC-MS结合电子鼻分析甜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 吴忠红,谭慧林,赵雅霞,张健,孔建军,过利敏,吴斌,周琦. 2020

[12]白熟期冬枣果实中风味成分分析. 王淑贞,赵峰,祝恩元,周广芳,阴启忠. 2009

[13]微波烫漂和速冻加工黑毛豆仁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李大婧,卓成龙,刘霞,刘春泉. 2011

[14]不同干燥方法对黑毛豆仁挥发性风味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李大婧,卓成龙,刘霞,刘春泉. 2011

[15]不同干燥方式对慈姑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 刘春菊,李大婧,刘春泉. 2015

[16]脱水青胡椒粉风味成分的研究. 刘红,欧仕益,王庆煌,谭乐和,宗迎,朱红英. 2012

[17]萃取方法对花椒精油的化学成份、生物活性研究. 王峰,王海平. 2017

[18]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粉香气成分的研究. 刘红,欧仕益,郝朝运,邬华松,谷风林,谭乐和,初众,宗迎,朱红英,魏来. 2013

[19]不同品种干制香菇子实体等鲜浓度值差异分析. 于海龙,李玉,陈万超,李文,宋春艳,尚晓冬,章炉军,张美彦,杨焱. 2018

[20]固相微萃取分析海南地区黑胡椒粉风味成分. 魏来,刘红,欧仕益,谷风林,谭乐和,宗迎,朱红英.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