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育成小麦5个主效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晶晶

作者: 徐晶晶;蒋礼玲;马晓岗;宋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青海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分布频率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17 年 18 卷 03 期

页码: 564-5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系统了解青海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为青海高原小麦的株高育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5个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82份青海小麦品种资源中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2份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有49份材料至少含有一个矮秆基因,其中Rht-B1b的分布频率最高,约占参试材料的28.0%,其次是分布频率为23.2%的Rht8基因,而矮秆基因Rht-D1b、Rht5以及Rht12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8%、13.4%、9.8%。在49份含有不同种类矮秆基因的材料中,其中16份材料同时含有2种及以上的矮秆基因,即RhtB1b和Rht8、Rht-D1b和Rht8、Rht-B1b和Rht5、Rht-D1b和Rht5、Rht8和Rht5、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2,并未发现同时含有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品种;2份材料分别含有3种矮秆基因,即Rht-B1b、Rht8、Rht12和Rht-B1b、Rht5、Rht8;其余31份材料仅含有1种矮秆基因。82份青海育成小麦材料中仅含有Rht-B1b的材料11份,平均株高为86.2 cm,其降秆效应为5.7%;只含有Rht-D1b的材料有5份,平均株高为84.9 cm,其降秆效应为7.1%;仅含有Rht8的材料有9份,平均株高为88.6 cm,其降秆效应为3.1%。因此,在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为Rht-D1b>Rht-B1b>Rht8。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杨芳萍,郭莹,田媛媛,曹世勤,刘金栋,张雪婷,鲁清林,张文涛,王世红,虎梦霞,王雅美. 2024

[2]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 2010

[3]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及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2003

[4]应用RFLP技术标记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的等位性. 李军,朱旭东,余立云,钱前,顾德法. 2000

[5]小麦Rht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兰素缺,李杏普. 2008

[6]普通小麦4个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牟丽明,田秀苓,刘丹,董亚超,何中虎. 2022

[7]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2003

[8]利用STS标记检测CIMMYT小麦品种(系)中Lr34/Yr18、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 梁丹,杨芳萍,何中虎,姚大年,夏先春. 2009

[9]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赵永萍,何瑞,袁俊秀,马瑞,倪胜利. 2024

[10]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赵和. 2004

[11]小麦优异矮源石矮2号衍生F2代矮秆基因检测及农艺性状分析. 王艳丽,隋建枢,陈天青,王伟,何庆才. 2022

[12]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杨松杰,张晓科,何中虎,夏先春,周阳. 2006

[13]四川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鉴定. 袁中伟,欧俊梅,任勇,杜小英,陶军,李生荣,刘登才. 2015

[14]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 2014

[15]辣椒抗疫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筛选及检测. 孟雅宁,严立斌,张红肖,赵海涛,范妍芹. 2020

[16]棉花分子标记冗余性检测与评价的方法. 王为,叶泗洪,潘宗瑾,王海洋,高进,蔡立旺,陈建平,王永慧,潘群斌,王长彪. 2015

[17]应用分子标记快速检测楚玉2号萝卜新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研究. 杨谦,崔磊,严承欢,潘新春,任志勇,於校青,王冲,邓晓辉,甘彩霞. 2022

[18]黄化曲叶病毒分子标记在番茄育苗中的应用. 王施慧,刘淑梅,郎丰庆,张伟丽,侯丽霞. 2017

[19]芒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快速分子检测. 吴婧波,詹儒林,柳凤,赵艳龙,何衍彪,常金梅. 2016

[20]转基因作物及加工品检测技术概述. 雷绍荣,刘勇.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