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夜间升温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金

作者: 陈金;田云录;董文军;侯立刚;马巍;徐志宇;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气候变暖;粮食安全;东北;水稻;夜间增温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13 年 27 卷 01 期

页码: 84-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两套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吉林公主岭开展了4年的水稻全生育期夜间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7℃~1.0℃,水稻始花期提前2~3d,但灌浆时间延长1~2d。夜间增温对水稻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剑叶面积、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其中吉粳81和吉粳83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0.0%和45.5%。夜间增温下,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增幅皆为10%左右;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提高7.0%和5.7%。夜间温度升高主要通过缓解低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其对东北寒地水稻的直接效应将以增产为主。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长江下游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对夜间增温的响应.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2013

[2]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2014

[3]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郑建初,田云录,董文军,陈金,杨飞,张卫建. 2010

[4]寒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对花前夜间增温的响应. 钱春荣,于洋,赵杨,宫秀杰,姜宇博,王俊河,杨忠良,张卫建. 2012

[5]长江三角洲主要超级稻CH_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闫晓君,王丽丽,江瑜,邓艾兴,田云录,张卫建. 2013

[6]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郑建初,张彬,陈金,董文军,杨飞,张卫建. 2010

[7]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 2012

[8]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穗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徐正进,邵国军,韩勇,张学军,全成哲,潘国君,陈温福. 2006

[9]东北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的抗性. 张佳环,马周杰,刘巍,王继春,邵玺文,凌凤楼,刘一凝. 2016

[10]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黄青,唐华俊,吴文斌,李丹丹,刘佳. 2013

[11]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黄青,唐华俊,吴文斌,李丹丹,刘佳. 2013

[12]寒地早霜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初步研究. 矫江,王伯伦. 2003

[13]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的影响. 李大林,李修平,马文东,杨庆,冯锡君,王翠,张献国. 2015

[14]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水稻耐高温遗传改良. 万丙良,查中萍. 2012

[15]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对单季稻影响的试验研究. 董文军,邓艾兴,张彬,田云录,陈金,杨飞,张卫建. 2011

[16]夜间增温对铅危害下小麦物质积累分配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寇太记,程相涵,贺娟,王俪睿,张慧智,陈俊红. 2023

[17]白天和夜间增温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王小宁,申双和,王志明,张佳华,李秉柏. 2008

[18]基于ICP-AES法研究气候变暖对蒙药阿给九种元素含量的影响. 阿里穆斯,席溢,李亚伟,庄丽,高清竹,黄永梅,庞宗然,崔箭. 2013

[19]西瓜坐果区域夜间增温对果实细胞发育及糖分积累的影响. 杨年福,吴绍军,孟佳丽,沈虹,余翔. 2024

[20]夜间增温与铜污染对麦田土壤无机氮库的影响. 陈刚,程相涵,寇太记,夏东方,云望舒,宋振伟.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