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草覆盖-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新路径探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振稳

作者: 刘振稳;刘倩;肖潇;马仁义;常恩福;孟广涛;张正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乡土物种;植被演替;土壤健康;灌草覆盖技术;水热状况;动态监测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24 年 40 卷 024 期

页码: 60-6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度退化区和植被修复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历史,接着系统分析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灌草覆盖技术可能是该区域最为适合的一种生态修复方式.该技术可以克服干旱和高温两大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并实现保水、固土和增肥的植被修复技术目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3条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结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行分区修复原则;优选乡土物种进行植被修复原则.同时,建议从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群落健康和综合效益评价等4个方面来评估河谷区植被修复效果.最后,研究展望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加强群落演化规律及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选育和培育乡土物种,以及开发和推广植被修复新技术.

分类号: S7-0

  • 相关文献

[1]农田重金属土壤健康钝化技术研究及应用趋势. 刘顺翱,吴昊,胡钧铭,张俊辉,金晓丹,李婷婷. 2020

[2]元谋干热河谷罗望子人工林间作生态修复效应. 李纪潮,潘志贤,岳学文,何光熊,史亮涛,纪中华. 2014

[3]辽宁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经验. 谢立亚,郑国相,郑娟. 2004

[4]川中丘陵区水源地滨岸缓冲带自然植被调查与分析. 王文国,苏小红,何明雄,潘科,胡启春. 2012

[5]辽西地区生态退化主要成因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李菲. 2024

[6]浅析福建有机农业发展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韩海东,王俊宏,陈志彤,刘明香,黄毅斌. 2015

[7]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措施体系. 谢立亚,郑国相,王辅强,李广. 2006

[8]生态清洁小流域案例研究. 赵旭珍,张静. 2025

[9]元谋干热河谷优势乡土草群落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张明忠,何光熊,方海东,熊东红,冉林,张宝军,史亮涛. 2017

[10]浅析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土壤工程技术——以云南元谋为例. 拜得珍,纪中华,廖承飞,杨艳鲜,方海东. 2004

[11]施肥和刈割协同对藏北高原禾草混播群落动态和超产的影响. 周娟娟,魏巍. 2023

[12]在日本关于河道整治工程对植被演替影响的研究. 李晓华,李铁军. 2002

[13]三江源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 王长庭,曹广民,王启兰,施建军,杜岩功,龙瑞军. 2007

[14]过牧及封育对红砂荒漠植被演替的影响. 王彦荣,曾彦军,付华,陈善科. 2002

[15]覆膜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贾有余,张雄,高宇,张剑,任永峰,尹秀兰,赵沛义,刁生鹏,聂晶,狄彩霞,安昊. 2017

[16]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 文丽,宋同清,杜虎,王克林,彭晚霞,曾馥平,曾昭霞,何铁光. 2015

[17]水分调控对膜下滴灌水稻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徐强,吕廷波,马晓鹏,莫彦,白蒙,张波,乔翔,马志龙. 2020

[18]不同覆膜方式软荚豌豆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方玉珍,张化生,杨永岗. 2014

[19]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张俊鹏,刘祖贵,孙景生,冯棣,刘小飞. 2015

[20]甘肃酒泉甘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郭长辉,吕卉,柳莉,陈泰祥,李春杰.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