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玲

作者: 王玲;于恒秀;黄世文;赵志鹏;龚志云;汤述翥;顾铭洪;刘巧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GNA基因;Bar基因;褐飞虱;除草剂

期刊名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ISSN: 1671-4652

年卷期: 2008 年 29 卷 03 期

页码: 23-2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位于同一双元载体pCUGNA-BAR上的GNA基因和Bar基因导入粳稻品种广陵香粳,获得了转基因品系。经PCR扩增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GNA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在转化后代中选育了一个表现优异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系3015-1-1进行中间试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发现该品系3015-1-1基本保持了未转化对照优良的农艺特性。抗虫和抗除草剂试验表明,3015-1-1对褐飞虱的蜜露排泄量和繁殖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除草剂Basta有明显抗性。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转基因水稻高世代农艺性状的表现. 李艳萍,邹美智,孙海波,梁永书,王景余,牛景. 2008

[2]基因枪法获得GNA转基因小麦植株的研究. 徐琼芳,李连城,陈孝,马有志,叶兴国,张增艳,徐惠君,辛志勇. 2001

[3]Basta对转基因水稻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于彦春,武丽敏,王丕武,姚丹,黄大年,钱前. 2007

[4]水稻籼、粳花粉源基因飘流的竞争性. 赵建发,何光亮,何美丹,柯智,翟楠鑫,符亚小宁,裴新梧,袁潜华. 2018

[5]根据标记基因快速检测转基因水稻. 姚方印,李中华,李广贤. 2001

[6]导入Chi-linker-Glu和Bar基因获得抗真菌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 贾小霞,张金文,孔维萍,杨如涛,王汉宁. 2011

[7]广适性转bar基因大豆除草剂草丁膦筛选浓度的研究. 厉志,王曙明,刘佳,孟凡梅,衣志刚,董志敏. 2013

[8]抗虫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取食与产卵行为影响的评价. 陈茂,叶恭银,姚洪渭,胡萃,舒庆尧. 2004

[9]利用黑肩绿盲蝽兼性取食特性评价转基因水稻生态风险. 黄芊,凌炎,陈玉冲,吴碧球,黄所生,李成,符诚强,黄凤宽. 2016

[10]转crylAb/vip3H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连续多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田俊策,彭于发,郭予元,叶恭银. 2011

[11]几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蜘蛛生长及捕食的影响. 邱慧敏,董波,吴进才,王锋,傅强,张志涛. 2005

[12]取食转Bt基因水稻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代谢酶的活性. 姚洪渭,陈洋,田俊策,彭于发,叶恭银. 2011

[13]培育转基因水稻干扰褐飞虱糖运输蛋白基因6的研究. 谢坤,李娜娜,丁汉凤,白静,丛韫喆,李广贤,姚方印,杨永义. 2024

[14]转基因抗虫水稻MSA和MSB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影响. 傅强,王锋,李冬虎,姚青,赖凤香,张志涛. 2003

[15]转cry1Ab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间接影响的评价. 刘志诚,叶恭银,傅强,张志涛,胡萃. 2003

[16]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连续多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田俊策,彭于发,郭予元,叶恭银. 2011

[17]种植抗异丙隆转基因水稻和施用异丙隆对转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苏湘宁,李传瑛,刘雪松,章玉苹. 2024

[18]除草剂和杀菌剂对褐飞虱及其天敌的影响. 陈建明,俞晓平,吕仲贤,郑许松,程家安. 1999

[19]转基因小麦京411的选育及其利用. 徐琼芳,陈孝,田芳,李连城,杜丽璞,马有志,辛志勇. 2003

[20]人工合成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虫效果研究. 高泽发,陈绪清,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张晓东.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