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研究进展与展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谢

作者: 王谢;杨琴;刘禹池;李芹;杨勤;陈冠陶;岳丽杰;张建华;陈新平;刘永红

作者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温室气体;旱坡地;固碳减排;中国西南地区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4 年 007 期

页码: 1635-16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2、N2O)的产生环节,探讨了旱坡地固碳减排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未来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固碳减排策略.(1)鉴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巨大,应结合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集成研发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和监测体系,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旱坡地碳排放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以全面提升地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2)鉴于西南地区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且作物空间分布斑块化,应依据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以绿色高产优质为目标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由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是一个复合过程,亟需根据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结构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成熟的减排技术、固碳产品和固碳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性的固碳减排方案.综上,本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特征,以及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全面的有效参考.

分类号: F32

  • 相关文献

[1]生物炭对棕壤玉米田CO_2与N_2O排放的影响. 谢立勇,许婧,郭李萍,孙雪,赵洪亮,郑益旻. 2018

[2]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低碳农业. 翁伯琦,雷锦桂,胡习斌,王义祥,江枝和. 2010

[3]中国西南地区十年尺度文化多样性指数数据集(1990,2000,2010). 沈园,邓红兵,沈明星. 2019

[4]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蔡雄飞,王济,雷丽,曾希柏,李阳兵. 2008

[5]人工林植被细根防蚀拦沙作用的有效性. 张迎珍,李勇,于寒青,耿肖臣,李贵春,张卓栋. 2013

[6]低碳农业研究进展. 魏斌,张灵菲,葛庆征,张卫国,江小雷. 2012

[7]黑龙江省农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及建议. 董文军,孟英,张俊,唐傲,张喜娟,刘猷红,来永才,王玉杰. 2021

[8]国外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概况与借鉴. 管大海,张俊,郑成岩,邓艾兴,宋振伟,王全辉,张卫建. 2017

[9]辽宁省(1980-2019年)主要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增效分析. 赵颖,何志刚,韩瑛祚,刘慧屿,宫亮,肖劲松,董环. 2023

[10]农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 张少博,叶长存,郭帅,吕俊彦,陈烨,颜鹏,李征珍,李鑫. 2023

[11]辽宁省种植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途径. 徐嘉翼,陈玥,隋世江,安景文,宫亮,朴太用. 2022

[12]我国作物生产碳排放特征及助力碳中和的减排固碳途径. 严圣吉,邓艾兴,尚子吟,唐志伟,陈长青,张俊,张卫建. 2022

[13]生物质炭化技术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吕豪豪,刘玉学,杨生茂. 2015

[14]提高福建茶园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技术构建模式. 杨如兴,江福英,吴志丹,尤志明. 2012

[15]中国农田固碳减排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 汤文光,肖小平,杨光立. 2010

[16]中国种植业碳中和技术路径探讨与对策建议. 高旺盛,陈源泉,王小龙,黄坚雄. 2022

[17]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宫亮,金丹丹,牛世伟,王娜,邹晓锦,张鑫,隋世江,解占军,韩瑛祚. 2023

[18]贵州旱坡地甘蔗规范化栽培技术. 龚德勇,刘凡值,易代勇. 2005

[19]贵州坡耕地可持续管理研究. 朱青,王兆骞,尹迪信. 2007

[20]贵州旱坡地油茶植苗的成活率试验. 田大清,刘凡值,卢加举,雷朝云,查兰松.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