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家蚕异型微孢子虫感染特征和分类地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旭华

作者: 黄旭华;龙江琼;蒋满贵;何强;黄深惠;董战旗;夏青;李田;潘敏慧;潘志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性;分类地位

期刊名称: 微生物学通报

ISSN: 0253-2654

年卷期: 2020 年 47 卷 011 期

页码: 3577-35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背景]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巨大的蚕病,该病病原是蚕种生产唯一检疫对象,而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种类多、来源复杂,给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防控增加了难度.[目的]研究一株从蚕种检疫样品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命名为GXM15)的致病性和分类地位,鉴定并分析其来源,完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类和数据库,为蚕种生产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测定GXM 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GXM 15微孢子虫孢子形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采用PCR扩增、T克隆和测序获得GXM 15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和ITS片段DNA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软件构建GXM 15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为8.29×104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2.28倍;GXM 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3.6%,明显低于Nb;GXM15微孢子虫形态呈短卵圆形,大小为(2.05±0.20)×(3.25±0.30) μm,GXM15微孢子虫体积是Nb微孢子虫的2.19倍;GXM 15微孢子虫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3圈,极丝倾斜角约45°,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 15微孢子虫SSU rRNA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Nosema属分支中,遗传距离分析表明GXM15微孢子虫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微孢子虫.[结论]GXM15微孢子虫是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根据GXM15微孢子虫致病性和分类地位研究,可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研究. 陈世良,高建华,陈海佺,黎永谋,邓欢,高翔,朱峰. 2016

[2]家蚕微孢子虫在干燥的自然环境中存放不同时间对家蚕的感染性试验. 陈世良,骆红莲,罗志明,姚琼莲,普秀珍,朱峰. 2017

[3]从广西蚕区分离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学特征研究. 陆方苗,方文暄,韦善教,全诚,韦魄,董战旗,黄深惠,蒋满贵,陈小青,黄旭华. 2024

[4]黑条灰灯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郑祥明,卢铿明. 2000

[5]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郑祥明,杨琼,黄炳辉,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余爱群,徐兴耀,卢铿明. 1999

[6]甜菜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 杨琼,李夫涛,吴福泉,唐翠明,蔡月仙. 2006

[7]从家蚕蛾中分离的微孢子虫MZ_1(Nosema sp.)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沈中元,徐莉. 2001

[8]家蚕微孢子虫与桑尺蠖来源微孢子虫的蛋白组学分析. 侯建革,沈中元,唐旭东,徐莉,朱峰. 2013

[9]灰蜗牛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研究. 王应和,胡祚忠,谈廷桂,陈义安. 2010

[10]一种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杨琼,李夫涛,吴福泉,唐翠明,罗国庆. 2007

[11]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胚种传染性与蚕桑质量的影响. 陈世良,杨荣贵,高建华,高翔,朱峰,罗顺高,张金祥. 2015

[12]东方粉蝶微孢子虫M-Pc2的研究. 杨琼,徐兴耀,卢铿明,郑祥明,方定坚. 2002

[13]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李夫涛,王彦文. 2006

[14]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侵染力与胚传性. 陈世良,肖圣燕,潘秋玲,黎永谋,杨荣贵,高建华,高翔,许金山. 2017

[15]自桑兰叶甲分离出的一种微孢子虫(Mic-Ⅰ)的研究. 方定坚,杨琼,邹宇晓,郑祥明,黄炳辉. 2002

[16]蓝叶甲微孢子虫的特征及其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廖森泰,方定坚,郑祥明,农朝志,卢铿明. 1992

[17]家蚕微孢子虫感染雄蛾交配对雌蛾的影响. 陈世良,高建华,杨荣贵,高翔,张金祥,朱峰. 2015

[18]菜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郑祥明,杨琼,黄炳辉,王森财,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农朝志. 1997

[19]从甘蓝夜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郑祥明,邹宇晓,黄炳辉,卢铿明,黄星光. 2000

[20]黑条灰灯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郑祥明,杨琼,黄炳辉,卢铿明,余爱群.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