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表皮蜡粉遗传规律及其抗逆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文雁成

作者: 文雁成;何俊平;蔡东芳;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曹金华;胡坤;赵磊;王东国;刘奕孜

作者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表皮蜡粉;含量;成分;抗寒性;菌核病抗性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2 年 44 卷 006 期

页码: 1190-119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油菜表皮蜡粉是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屏障之一,对其开展研究有益于选育抗逆稳产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本研究以我们发现的光叶突变体DL22B077-1和有蜡粉野生型DL22B077-2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研究了该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突变体DL22B077-1的光叶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含量分别为47.40μg/cm2和76.93μg/cm2,光叶突变体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分别为40.40μg/cm2和61.01μg/cm2,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减少14.77%和20.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且无论是光叶突变体还是野生型,叶片蜡粉含量均低于茎秆表皮含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蜡粉组成成分间的差异既存在于光叶与野生型间,也存在于植株的叶片与茎秆之间.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间蜡粉成分总体上相似,但是4种成分差异显著,其中三种(正三十六烷、十六烷氧基硅烷和15-Triacontanone)在野生型的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中显著高于光叶突变体表皮.另外,光叶突变体材料表皮蜡粉中也存在一种成分(1,40-Tetraconanediol)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还通过田间自然低温冻害比较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抗寒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比光叶突变体抗寒性强,光叶突变体出现严重冻害(受冻率100%,冻害指数达到0.80),野生型明显抗寒(受冻率15%,冻害指数只有0.25).野生型与光叶突变体的抗寒性差异还反映在低温对二者植株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上.返青前,光叶突变体的单株长势比野生型差,其中光叶突变体的单株株高、单株干重分别只有其野生型的51.83%和29.08%.说明表皮蜡粉能够显著提高油菜抗寒能力.最后,在花期通过人工接种,考察二者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鉴定结果显示,光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菌核病抗性无显著差异.

分类号: S565.4

  • 相关文献

[1]粉皮冬瓜表皮蜡粉微形态及蜡粉组分研究. 张荟,叶新如,朱海生,温庆放. 2023

[2]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资源在春性环境下的利用价值. 柳海东,李开祥,徐亮,杜德志. 2019

[3]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耐)性的遗传研究Ⅰ.抗性遗传属性与配合力分析. 黄永菊,陈军,李云昌. 2000

[4]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在青海生态条件下的性状表现. 姚艳梅,杜德志,付忠. 2017

[5]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若干性状的比较研究. 姚艳梅. 2011

[6]南瓜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王彬,林亮,陈敏氡,刘建汀,叶新如,朱海生,温庆放. 2017

[7]不同产地姜黄甲醇和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方旖旎,王雅丽,陈惠琴,戴好富,关亚丽. 2020

[8]不同授粉品种对猕猴桃品种种子性状、籽油含量及成分的影响. 何科佳,贾德翠,钟彩虹,王仁才. 2012

[9]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形态生理学研究. 宋良图. 1992

[10]1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的电导法测定. 曹钟洋,汤彬,宁祖良,崔志斌,周媛平. 2014

[11]电导法测定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宋良图,宋国良,陶汉之. 1991

[12]甘蓝型油菜幼苗显微组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 何俊平,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曹金华,蔡东芳,赵磊,王东国,张书芬. 2017

[13]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和种质资源筛选. 闫蕾,蔡俊松,高立兵,黄斌,马海清,刘清云,戴熙燕,张学昆,程勇,邹锡玲. 2018

[14]白菜叶片表皮蜡粉成分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孙红,苏同兵,于拴仓,张凤兰,余阳俊,张德双,赵岫云,汪维红,卢桂香. 2017

[15]柞蚕雄蛾浓缩液二号的成分测定及分析. 邹德庆,于波,郑淑湘,范作卿,代丰田,李智峰. 2006

[16]缬草精油成分研究进展. 魏桂民,李德文,王少铭,于二汝,罗莉斯,王军. 2016

[17]金针菇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加工研究进展. 蔡和晖,廖森泰,叶运寿,刘学铭. 2008

[18]高温和强光对蛹虫草子实体成分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邵颖,陈尚龙,郑义,陈宏伟,巫永华. 2016

[19]球孢白僵菌菌丝体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邵颖,任格,孙颖,陈安徽. 2018

[20]柞蚕雄蛾浓缩液成分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邹德庆,郑淑湘,李全宏,范作卿,于波,张维东.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