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间作下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对比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姬月梅

作者: 姬月梅;曹天俊;罗瑞萍;赵志刚;连金番;王劲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耐荫品种;单作;间作;农艺性状;产量

期刊名称: 宁夏农林科技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7 期

页码: 6-9

摘要: 选用4个耐荫性不同的宁夏主栽大豆品种(系),对比研究在单作和大豆间作玉米条件下大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的大豆平均有效分枝数减少,降幅为53.78%;平均株高、底荚高分别增加14.39%和6.10%;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减少39.9%、30.83%、27.53%;大豆百粒重也有下降,降幅为7.46%。不同种植方式下4个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新品种(系)的选育过程中要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作为首选对象考虑,同时降低株高和底荚高;提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也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中适合单作和间作的耐荫性大豆新品系是宁黄48,单作产量较对照增产26.99%;间作宁黄48产量最高为1 238.7 kg·hm-2,较对照增产4.72%。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 张莹,孙占祥,李爽,冯良山,杨宁. 2010

[2]玉米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当季作物农艺性状、经济效益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董奎军,张亦涛,刘瀚文,张继宗,王伟军,温延臣,雷秋良,文宏达. 2024

[3]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2018

[4]烯效唑化控对玉豆间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罗瑞萍,连金番,姬月梅,赵志刚,郝吉兵. 2015

[5]3种丛枝菌根真菌与3种寄主植物的共生关系. 祝英,刘英霞,巩晓芳,陈应龙,任爱天,刘润进,金樑,熊友才. 2016

[6]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 2019

[7]小麦、大麦与蚕豆间作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周绍松,李永梅,周敏,郑毅. 2008

[8]大麦/蚕豆间作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周绍松,李永梅,郑毅,周敏. 2009

[9]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 刘浩,段爱旺,高阳. 2006

[10]华北旱作区夏播单间作种植模式吸氮效果及后茬效应. 张亦涛,刘宏斌,张继宗,翟丽梅,雷秋良,尹昌斌. 2012

[11]间作百喜草对坡地茶园磷流失的影响. 朱惠琼,杜理旺,罗旭辉,黄光樑. 2023

[12]大麦/蚕豆间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 周绍松,周敏,李永梅,郑毅. 2008

[13]间作百喜草对坡地茶园氮素流失的影响. 朱惠琼,杜理旺,罗旭辉,黄光樑. 2023

[14]冬小麦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 刘浩,段爱旺. 2005

[15]不同套袋时间和果袋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维峰,张艳芳,刘胜辉,魏长宾,施忠海,邓大华,杨文秀. 2019

[16]玉米绿豆间作效应分析. 闫锋,崔秀辉,王成,曾玲玲,王宇先,王立达,浦子刚. 2013

[17]5年间作和施氮对甜玉米和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肖世豪,潘语卓,俞霞,陈忠平,颜廷献,周泉,梁效贵,杨文亭. 2023

[18]不同棉花高粱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 魏学文,韩文风,徐勤青,王桂峰,熊世武,王占彪. 2024

[19]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洋,孙占祥,白伟,郑家明,侯志研,张莹,文凤. 2011

[20]谷子与花生/大豆间作对产量效益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 崔纪菡,李顺国,刘猛,郭帅,赵宇,马俊婷,夏雪岩.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