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蚜在寄主茶树和非寄主植物上刺吸行为的差异(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韩宝瑜

作者: 韩宝瑜;陈宗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电子学穿刺记录技术;茶蚜口针;茶树;大豆;小麦;茶梢挥发物;蜜露

期刊名称: Entomologia Sinica

ISSN: 1005-295X

年卷期: 2000 年 04 期

页码: 337-343

收录情况: SCI ; CSCD

摘要: EPG研究表明 ,茶蚜口针在茶树韧皮部分泌 (E1)和吸食 (E2 )时间极显著地长于、非取食波 (np)极显著地短于在非寄主———大豆和小麦上相应的时间和波形。在茶树第 1叶、芽头、第 4叶和嫩茎上 ,口针于韧皮部中分泌 (E1)和吸食 (E2 )分别占总试验时间的 30 2 %、2 2 3%、9 2 %和 8 2 %。E2阶段有蜜露的分泌 ,E2波出现与蜜露分泌有一个时滞。茶蚜偏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茶树幼嫩部位。当饥饿的茶蚜被迫将口针刺入大豆或小麦韧皮部中分泌 (E1)和吸食 (E2 )时 ,用毛细管朝其触角周围微环境中释放茶梢中的芳樟醇等气味 ,对取食行为有扰乱效应。研究认为 ,刺吸前后 ,在茶蚜对寄主探测和取食过程中 ,还借助了嗅觉线索。

分类号: S435.711

  • 相关文献

[1]茶蚜在茶树不同部位上刺探行为的差异. 韩宝瑜,陈宗懋. 2001

[2]麦长管蚜蜜露分泌量与小麦品种的关系研究初报. 郭贵明,苏芝业,杨伦伦,张殿斌,李青森. 1993

[3]茶尺蠖绒茧蜂对茶梢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黄毅,韩宝瑜,唐茜,徐欢. 2009

[4]无翅茶蚜对茶树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英文). 韩宝瑜,韩宝红. 2007

[5]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 赵冬香,高景林,陈宗懋,程家安,徐汉虹. 2002

[6]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白斑猎蛛间化学通讯物的分离与活性鉴定. 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 2002

[7]跗线螨为害致茶树新梢挥发物组成的改变. 徐泽,韩宝瑜,邓敏,周孝贵,邬秀宏,谢堃. 2009

[8]无翅茶蚜对茶树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韩宝瑜,韩宝红. 2007

[9]茶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韦锦坚,覃潇敏,农玉琴,骆妍妃,陆金梅,陈远权,韦持章. 2021

[10]茶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 2019

[11]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黎健龙,涂攀峰,陈娜,唐劲驰,王秀荣,年海,廖红,严小龙. 2008

[12]甜瓜新品种蜜露的选育. 张国和,赵保全,陈卫国,田斌,李亚东. 2010

[13]白背飞虱在抗感稻株上分泌蜜露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刘光杰,M. G. IBABAO,R. C. SAXENA,B. O. JULIANO. 1993

[14]水稻纹枯病菌侵染稻株对褐飞虱发生的影响. 张珏锋,夏乐舜,李芳,钟海英,陈建明. 2019

[15]黄荆提取物对棉蚜的生物活性. 蒋恩顺,朱毅,王江勇. 2016

[16]利用黑肩绿盲蝽兼性取食特性评价转基因水稻生态风险. 黄芊,凌炎,陈玉冲,吴碧球,黄所生,李成,符诚强,黄凤宽. 2016

[17]几种天敌对麦蚜蜜露的行为反应. 陈巨莲,王洪刚. 2003

[18]扶桑绵粉蚧及其蜜露对红火蚁的召集作用. 关子盈,邵翠翠,石庆型,陈婷,吕利华,陈洁,齐国君. 2022

[19]甘蓝与黄瓜寄主上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蜜露糖分、氨基酸和挥发物组分的比较分析. 杨勇,万方浩,金道超. 2007

[20]感染病毒的烟草对烟蚜种群及蜜露排泄的影响. 任广伟,王凤龙,王秀芳,王永.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