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园土壤中外源铅的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石元值

作者: 石元值;韩文炎;马立锋;阮建云;方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园土壤;外源铅;形态分布;生物有效性

期刊名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10 年 29 卷 06 期

页码: 103-1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外源铅进入不同茶园土壤后其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外源铅在不同茶园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母质茶园土壤中铅总量及各形态的含量有明显差异,无外源铅污染的情况下,临安凝灰岩与金华红壤母质茶园土壤以残渣态占主导地位,嵊州玄武岩和梅家坞鞍山母质茶园土壤则以铁锰态铅占主导地位,4种土壤的交换态含量均较低,均在总量的10%以内。当受外源铅污染后,4种茶园土壤中各形态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转变为以铁锰态为主,碳酸盐态及可交换态含量在总量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但不同母质土壤类型差异较大。在小于500mg·kg-1土的外源铅污染下,交换态以嵊州玄武岩、临安凝灰岩增幅最大,金华红壤最小;但外源铅达到2500mg·kg-1土时,金华红壤中的交换态铅急剧增加。低浓度外源铅对金华红壤、梅家坞鞍山斑岩茶园土中的茶树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但对嵊州玄武岩和临安凝灰岩茶园土壤中的茶树生长刺激作用并不明显。高浓度的外源铅则对4种土壤中的茶树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碳酸盐态与交换态对茶树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大。对新梢中的铅而言,金华红壤茶园土壤以有机态铅对其贡献最大,其余3种母质茶园土壤均以碳酸盐态贡献最大;对老叶与茎杆中的铅而言,嵊州玄武岩母质茶园土壤以有机态贡献最大,其余3种土壤均以铁锰态贡献最大;对须根中的铅而言,梅家坞鞍山斑岩茶园土以有机态贡献最大,其他3种土壤均以铁锰态贡献最大。

分类号: X53

  • 相关文献

[1]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许仙菊,张永春,沈睿,陈丹艳,汪吉东,宁运旺,胡永红. 2010

[2]尾矿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许超,夏北成,吴海宁,廖育林,汤海涛. 2010

[3]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苏有健,廖万有,王烨军,张永利,吴新荣,胡善国,孙力. 2013

[4]土壤外源铅的稳定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 徐明岗,吴曼,武海雯,张文菊. 2012

[5]不同类型畜禽粪便Zn的形态分布及冻融作用对畜禽粪便Zn活性的影响. 刘秋萌,徐楠楠,谢忠雷,陆文龙,李文卓. 2013

[6]辣椒土壤中Cd形态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张爱民,岳延滨,王永平,韩世玉,邢丹. 2015

[7]贵州典型土壤中 Cd形态分布及环境风险评价. 邢丹,王永平,任婧,苏丹,詹永发,韩世玉. 2015

[8]白浆土微量元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研究. 王根林,李玉梅,李云生,唐宝刚,耿志刚,朱东生. 2005

[9]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唐玉霞,王慧敏,刘巧玲,吕英华,孟春香. 2010

[10]低分子有机酸对贵州黄壤中镉释放及形态的影响. 刘桂华,敖明,柴冠群,任婧,秦松,范成五. 2018

[11]黔中地区不同污染风险等级黄壤镉形态分布特征. 龚思同,付天岭,冯娜,刘桂华,付余霞,范成五. 2020

[12]鸡粪生物炭表征及其对水和土壤镉铅的修复效果. 闫翠侠,贾宏涛,孙涛,迪娜·吐尔生江,罗文文,谢厦,孙约兵. 2019

[13]林下参土壤中Cu和Zn的形态组成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孙海,王秋霞,李腾懿,杨振,张亚玉. 2014

[14]水稻不同生育期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镉铅的形态分布. 许仙菊,陈丹艳,张永春,汪吉东,李兆君,梁永超. 2008

[15]林下参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估. 孙海,张亚玉,孙长伟,李腾懿,徐成路,杨振. 2014

[16]山苦茶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初步分析. 苏冰霞,唐永富,段云,葛会林. 2012

[17]不同有机物料与外源锌对土壤锌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郝佳丽,卜玉山,贾峥嵘,席吉龙,姚景珍,段超. 2015

[18]镉污染区水稻土磷素含量特征及其形态分布规律. 李烨,孙约兵,徐应明,张贵龙. 2017

[19]宜宾兴文县僰王山镇水田土壤中硒形态分布特征及研究. 王玉婷,李忠惠,苟才明. 2021

[20]鱼类肌间刺的研究进展. 马良骁,董在杰,苏胜彦,张建桥,刘伟,李灵玲,袁新华.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