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玉英
作者: 李玉英;孙建好;陶爱丽;谢瑾;程序
作者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省武威市农牧局;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
关键词: 武威;线性规划;三元结构;种植模式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08 年 36 卷 34 期
页码: 14935-14937+149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线性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对武威市种植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武威市目前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作物比例过大(72.9%),饲料作物面积太少(1.1%);②武威市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③武威市今后的粮食生产应以高产节水型的间套作为主,积极发展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④武威市种植业粮经饲合理比例应为42.3∶22.1∶35.6,预计2030年的合理粮经饲比例为31.1∶26.5∶42.4。
分类号: S344
- 相关文献
[1]8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在武威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王国栋,刘陇生,贺春贵,郝生燕,顾娴,何振富. 2018
[2]贵州草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 熊先勤,刘秀峰,牟琼,韩永芬,罗天琼,赵明坤. 2006
[3]南方红壤丘陵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技术途径——浙西红壤试验区的研究与实践. 陈喜靖,王国法,韩常灿,徐志福,蒋永清,奚辉. 2003
[4]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 郑林. 2004
[5]关于苜蓿草产业化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张子仪. 2001
[6]从我国人民膳食结构演变谈三元结构农业的内涵性改造. 张子仪. 2000
[7]推进苜蓿产业化再上畜牧新台阶. 张玉发,吕会刚,韩雪松. 2002
[8]牧民定居点冷季舍饲生产典型户技术经济初步分析. 阿依丁,赵万羽,王博,玛丽亚,巴尔力克. 2000
[9]栽培牧草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苏加楷. 2000
[10]天山北坡(中段)山地──绿洲──荒漠草地农业系统构建实例初报. 王博,阿依丁,李瑞年,陈富华,巴尔力克. 2000
[11]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孙启忠,徐丽君,玉柱,闫志坚. 2008
[12]战场物资快速运输的指挥控制. 朱泽生,孙玲. 2006
[13]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红壤旱地种养结合优化模式的研究. 屠人凤,樊剑波,何园球. 2013
[14]战场物资运输指挥控制的对偶分析. 朱泽生,孙玲. 2008
[15]基于适宜性评价的福建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结构优化研究. 王飞,邢世和. 2009
[16]新疆塔里木盆地盐碱土综合治理与水资源合理分配规划模型研究. 黄运祥,何建坤. 1990
[17]线性规划在小流域治理开发中的应用. 袁立新,林素兰. 2007
[18]甘肃宁县东风沟生态经济结构的研究. 丁文广,胡自治,KellyA.T.,EagletonG.. 1992
[19]基于TM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线性规划与优化配置研究. 董斌,陈立平,王萍,张长勤. 2012
[20]气象因子对河北省'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杨素苗,董宇航,马筱建,石海强,杜纪壮,姚树然,段鹏伟.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利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吴科生;孙建好;赵建华;李伟绮;杨新强;陈亮之;何旭刚
关键词:辣椒;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利用;产量;经济效益;河西灌区
-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作者:李伟绮;孙建好;李春杰;赵建华;汤莹;吴科生;陈亮之;杨新强
关键词:氮水平;小麦/蚕豆间作;生物量;生长曲线模拟
-
60Co-γ射线辐照对石榴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高小峰;鲁振华;王虹;源朝政;周晓静;贾毛毛;郭双双;黄冉涛;李玉英
关键词:诱变育种;石榴;种子萌发;60Co-γ辐射
-
玉米||豌豆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方式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
作者:郑浩飞;逄蕾;孙建好;赵建华;于瑞鹏;李隆
关键词:玉米||豌豆间作;覆膜;减施化肥;养分吸收;粗蛋白产量
-
大豆品种及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大豆间作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赵建华;李春杰;孙建好;李伟绮;吴科生;陈亮之;杨新强;郑浩飞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大豆品种;玉米间作混合大豆;生产力
-
NBPT和DMPP对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杨新强;孙建好;李伟绮;陈亮之;赵建华;景龙
关键词:DMPP;NBPT;产量;绿色生产;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
-
基于甘肃省中低产田现状的改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作者:孙建好;郭全恩;赵建华;李伟绮;陈亮之;杨新强
关键词:中低产田;现状;改良;治理;应用效果;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