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顾中言

作者: 顾中言;徐广春;徐德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农药减量;杀虫剂;水稻;褐飞虱;农药推荐用量;有效利用率

期刊名称: 农药学学报

ISSN: 1008-7303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704-7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杀虫剂杀死褐飞虱种群90%个体的致死剂量(LD_(90),单位:μg/头),用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乘以LD_(90)值即为杀死90%田间虫量的杀虫剂有效用量;而实际上杀虫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却是其有效用量的千倍以上。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在褐飞虱为害的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时,杀虫剂在水稻上的沉积率为34.25%~46.10%,但其中82%以上分布在水稻冠层以上部位,分布在水稻基部茎秆部位的不足2%,只占杀虫剂使用量的0.5%左右;2)褐飞虱获取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后死亡,但杀虫剂和褐飞虱在田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当最低剂量的杀虫剂和最多虫量的褐飞虱出现在同一株水稻上时,该剂量必须能够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那么对于有更多杀虫剂和更少褐飞虱的植株而言,就必然造成杀虫剂的浪费,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3)约有50%以上的杀虫剂洒落在稻田水中,经田水稀释后的质量浓度远远低于杀死褐飞虱种群10%个体的致死浓度(LC_(10)值,单位:mg/L),不能有效杀死褐飞虱。作者认为,通过人工智能,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褐飞虱发生为害的部位,并根据虫量进行变量施药,必将大幅提高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

分类号: S435.112.3

  • 相关文献

[1]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 刘叙杆,赵兴华,王彦华,韦锦捷,沈晋良,孔健,曹明章,周威君,罗才宏. 2010

[2]10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评价. 戴德江,丁佩,罗举,马海芹,王华弟. 2014

[3]水稻飞虱对十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毛立新,梁天锡. 1992

[4]褐飞虱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及现实遗传力. 王彦华,李永平,陈进,沈晋良,李文红,高聪芬,庄永林,戴德江,周威君,梁桂梅,邵振润. 2008

[5]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褐飞虱繁殖力影响. 杨保军,江云珠,刘淑华,唐健. 2009

[6]6种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 邱良妙,林仁魁,吴玮,占志雄. 2011

[7]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差异及机制研究. 许小龙,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 2012

[8]不同作业方式和施药模式下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魏琪,万品俊,何佳春,赖凤香,王渭霞,傅强. 2021

[9]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肖汉祥,李燕芳,凌善锋,张扬,张振飞,李怡峰,刘明津. 2018

[10]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张存政,黄丰. 2002

[11]不同农药对褐飞虱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影响. 赵学平,俞瑞鲜,苍涛,陈丽萍,吴声敢,吴长兴,顾秀慧. 2008

[12]环境因子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种群参数影响的比较. 黄凤宽,韦素美,龙丽萍,蒋显斌,程正新. 2007

[13]杀虫剂18种单剂和10种复配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活性差异. 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许小龙,石伟山,范鹏. 2009

[14]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钟勇,尹文兵,黄凤宽,黄所生,吴壁球,龙丽萍. 2012

[15]常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生长的影响. 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李娜,陈列忠,俞晓平. 2009

[16]江苏省水稻褐飞虱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周晨,朱阿秀,胡婕,吴佳文,牟文雅,于居龙,戴莹,朱先敏. 2024

[17]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易军,符慧娟,李星月,朱从桦,李其勇,张鸿. 2020

[18]江苏溧阳水稻田减量用药研究初探. 葛静,王冬兰,吴福民,翟丽菲,张志勇,刘贤金,余向阳. 2019

[19]农药有效利用率与喷雾技术优化. 杨代斌,闫晓静,张琳娜. 2011

[20]减施增效农药剂型设计与制剂研发策略. 曹冲,黄啟良,曹立冬,赵鹏跃,李凤敏,徐博,冉刚超.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