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全量还田条耕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庆军

作者: 曹庆军;杨粉团;孔凡丽;崔正果;刘亚军;崔英;王影;程延河;李会之;赵丽娟;王艳丽;王贵满;李刚;宋春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类型;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吉林省;黑土;风沙土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科学

ISSN: 1003-8701

年卷期: 2020 年 003 期

页码: 6-1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耕作方式是秸杆还田条件下影响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重要因素.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种植(SC)、秸秆全量还田条旋耕种植(ST)以及普通农户模式(秸秆不还田,CK)三种种植方式对吉林省风沙土和黑土两种土壤类型下播种期土壤温度、水分以及出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显著地受耕作方式、土壤类型以及土层深度影响.与CK相比,SC处理显著降低两种类型播种期土壤温度1-3℃;而ST处理能提高风沙土0~20 cm土层地温1~1.9℃,二者对黑土影响较小.此外,SC与ST处理对播种期风沙土0~20 cm耕层土壤以及30~40 cm深层土壤水分有显著影响,而二者只对黑土0~20 cm耕层土壤水分有显著的影响;SC与ST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的保苗密度与幼苗生物量;两种类型土壤下,SC处理在风沙土上增产优势明显,而ST处理在黑土上增产优势更显著.

分类号: S513%S141.4

  • 相关文献

[1]条耕作业时间对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李刚,孔凡丽,杨粉团,杨浩,于洪浩,王影,宋健,王贵满. 2023

[2]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3]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徐凤双,赵兰坡. 2010

[4]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 孙经伟,尧水红,李娜,尤孟阳,韩晓增,张斌. 2016

[5]栽培和施肥对黑土细菌数量年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常影,刘淑霞,朱平,曹国军,云玲. 2006

[6]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简. 孙经伟,尧水红,李娜,尤孟阳,韩晓增,张斌. 2016

[7]基于最小数据集评价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袁野,王浩,罗洋,隋鹏祥,李瑞平,郑洪兵,朴锦,刘武仁,郑金玉. 2023

[8]吉林省农用地不同类型土壤中铅、镉、汞、砷含量安全性评价. 曹铁华,梁烜赫,陈宝玉,王洪君,王楠,刘春光,于雷,朱平. 2013

[9]吉林省不同类型土壤玉米施肥效应研究. 谢佳贵,王立春,尹彩侠,侯云鹏,张国辉,于雷. 2008

[10]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张梅,任军,郭金瑞,闫孝贡,刘剑钊,蔡红光,边秀芝. 2011

[11]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玉米平衡施肥研究. 石玉海,许东恒,王立春. 2010

[12]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玉米氮肥效应研究. 侯云鹏,孔丽丽,秦裕波,尹彩侠,张国辉,王蒙,张宽,王秀芳,谢佳贵. 2012

[13]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解文孝,李建国,刘军,吕军,梁传斌,潘争艳,李蒙杉,史鸿儒. 2021

[14]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15]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16]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辽北地区适宜耕作方式及施肥量研究. 徐嘉翼,牛世伟,安景文,王娜,崔远鸿. 2018

[17]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18]油菜秸秆还田养分释放率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何川,杨勤,蒲全波,陈岩,杨云,王鹏,金容,郑祖平,夏清清. 2020

[19]探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 王楠. 2017

[20]花生栽培措施消减土壤紧实胁迫危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学武,柳开楼,邹晓霞,司贤宗,郑永美,丁红,吴正锋,沈浦,王才斌.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