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守魁

作者: 何守魁;黎丹红;施春雷;史贤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组学技术;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性;分子机制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2 年 019 期

页码: 308-317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可对食品工业常用的物理杀菌因子(如热)和化学杀菌因子(如消毒剂)形成抗性,从而更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抗性的形成,通常是多个基因、sRNA、蛋白质和多个代谢物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代谢网络的调控。日益成熟的组学技术为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相关元件的全面发掘及互作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并有助于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组数据库。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遏制抗逆菌株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R155.5

  • 相关文献

[1]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岩藻多糖降解酶. 张柯柯,刘伟治,律倩倩. 2018

[2]组学技术在绵、山羊繁殖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丁鸿祥,王净,刘彦,王玉琴,冯涛. 2022

[3]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黄化变异机理. 林馨颖,王鹏杰,杨如兴,郑玉成,陈潇敏,张磊,邵淑贤,叶乃兴. 2022

[4]农产品中未知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游新勇,杨曙明,赵璐瑶. 2016

[5]多组学技术在人参属药用植物抗根部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李雅淑,张宁,李冉琪,张晶晶,侯微,李亚丽,曲正义,郑培和. 2023

[6]利用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研究进展. 喻最新,贺明阳,王日葵,韩冷,周炼. 2018

[7]组学技术在高氨基酸茶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马林龙,曹丹,刘艳丽,金孝芳. 2018

[8]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检测技术. 易小平,谭燕华,彭存智,谢翔,贺萍萍. 2015

[9]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李广栋,吕东颖,田秀芝,姬鹏云,郭江鹏,路永强,刘国世. 2019

[10]组学技术在猪肉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卓穗,李剑豪,曾检华,罗艳凤,阳林芳,孟繁明,胡斌. 2024

[11]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黄化变异机理. 林馨颖,王鹏杰,杨如兴,郑玉成,陈潇敏,张磊,邵淑贤,叶乃兴. 2022

[12]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加工温度对驴乳脂质的影响. 杜婷婷,刘莉,尹庆贺,郑文新,张广义,尹丽萍,古丽热,闫建勇,李永青,胡波. 2024

[13]酸枣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录亿隆,樊勇,刘莹,李旭,李玲,孙文松. 2024

[14]组学技术在根际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季生连,杨沐,段国珍,祁有朝,樊光辉. 2024

[15]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史贤明,施春雷,索标,吴正云. 2011

[16]猪肉中常见致病菌的多重直接PCR法的建立与应用. 宋雪,赵格,王娟,黄秀梅,盖文燕,赵建梅,曲志娜,李月华,张林波,王君玮. 2017

[17]山东地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研究. 盖文燕,王娟,曲志娜,王君玮,黄秀梅,王玉东,赵思俊,洪军. 2015

[18]水产品中4种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翁思聪,朱军莉,励建荣. 2011

[19]市售鸡肉产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研究. 孙晓明,张海妍,张松山,孙宝忠. 2010

[20]多频脉冲电子舌鉴别食源性致病菌. 赵广英,黄建锋,邓少平,田师一.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