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有机碳对高寒草甸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月梅

作者: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寒草甸;土地利用;生物量;碳素固定量

期刊名称: 草业科学

ISSN: 1001-0629

年卷期: 2007 年 24 卷 06 期

页码: 4-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高寒矮嵩草草甸及其开垦后形成的农田和一年生人工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物量和植物-土壤系统固定的有机碳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工草地>农田>高寒草甸(P<0.01),分别为11.83、9.78和4.36 t/hm2;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下生物量剖面分布均呈倒金字塔形,0~40 cm地下生物量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1),分别为15.74、5.61和1.24 t/hm2。随着高寒草甸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植物群落碳素固定量也随之减小,其序列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5),其值分别为7.63、6.81和4.51 t/hm2。

分类号: S812

  • 相关文献

[1]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 2008

[2]不同管理措施下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效果评估. 刘延斌,张典业,张永超,石明明,尚振艳,贺磊,宗文杰,傅华,牛得草. 2016

[3]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对封育的响应. 苗福泓,郭雅婧,缪鹏飞,郭正刚,沈禹颖. 2012

[4]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碳分布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关系. 王长庭,龙瑞军,刘伟,王启兰,张莉,吴鹏飞. 2010

[5]三江源区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容重特性研究. 孙飞达,龙瑞军,蒋文兰,郭正刚,聂学敏. 2008

[6]高寒草甸群落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王长庭,龙瑞军,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张莉,吴鹏飞. 2010

[7]碳、氮添加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张涛,陈晓鹏,赵景学,王喜明,张蕊,白彦福,李银风,郭瑞英,尚占环. 2015

[8]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引种适应性. 张建全,张吉宇,王彦荣,韩天文. 2014

[9]灌溉对藏北高寒草甸生物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梁艳,干珠扎布,张伟娜,曹旭娟,高清竹,万运帆,李玉娥,旦久罗布,西饶卓玛,白马玉珍. 2015

[10]模拟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梁艳,干珠扎布,曹旭娟,张伟娜,张勇,栗文瀚,高清竹,万运帆,李玉娥,旦久罗布,何世丞. 2016

[11]禁牧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张伟娜,干珠扎布,李亚伟,高清竹,万运帆,李玉娥,旦久罗布,西饶卓玛,白玛玉珍. 2013

[12]模拟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梁艳,干珠扎布,曹旭娟,张伟娜,张勇,栗文瀚,高清竹,万运帆,李玉娥,旦久罗布,何世丞. 2017

[13]高寒草甸区饲用燕麦品种营养价值综合评价研究. 王桃,徐长林,姜文清,周志宇. 2010

[14]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对高寒草甸土壤营养库衰退的响应. 孙涛,王彦龙,施建军,赵景学,尚占环. 2010

[15]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生物量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王长庭,曹广民,王启兰,景增春,丁路明,龙瑞军. 2007

[16]短期放牧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土壤及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李世卿,王先之,郭正刚,周杰,薛冉,沈禹颖. 2013

[17]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秃斑热岛效应研究. 魏茂宏,林慧龙,王钊齐. 2015

[18]阴阳坡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刘旻霞,马建祖. 2013

[19]不同类型草地牧草消化率季节动态与营养品质的关系研究. 梁建勇,焦婷,吴建平,宫旭胤,杜文华,刘海波,肖元明. 2015

[20]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珠芽蓼斑块植被构成和种间关联. 魏斌,王莹,关士琪,高红娟,孔杨云,于应文.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