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凯
作者: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马岩川;余轩;孙景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灌溉;作物;耕作;土壤容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9 年 35 卷 017 期
页码: 102-109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 2015―2016 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高灌水控制下限为60%(H)、中灌水控制下限为50%(M)和低灌水控制下限为40%(L),通过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分析各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T和ST+RS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且以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与RT相比, ST和ST+RS处理0~40 cm平均土壤容重降低5.0%和6.0%,土壤孔隙度增加6.9%和8.0%,田间持水量增加6.2%和12.8%,饱和含水量增加6.2%和5.7%.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互作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周年0~100 cm土层的储水量.ST和ST+RS处理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RT分别增加11.0%和15.8%,高水分、中水分处理较低水分处理分别增加18.1%和1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其中,ST和ST+RS处理周年产量较RT分别平均增加9.2%和15.5%,WUE平均提高11.2%和15.3%;灌水处理同样对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产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即高水分>中水分>低水分,而WUE则以中水分处理最高.因此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秸秆还田辅以适宜灌水控制下限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分类号: S274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和水分处理对棉花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浩,孙景生,张寄阳,王聪聪,岳晶晶,张俊鹏,申孝军. 2011
[2]土下覆膜与适宜灌水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何立谦,张维宏,杜雄,张永升,王磊,曹彩云,李科江. 2016
[3]灌溉制度对膜下滴灌甜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振华,杨彬林,谢香文,王则玉,杨洪泽,董心久. 2019
[4]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李学军,潘晓莹,李宗军,何方. 2014
[5]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家明,孙占祥,冯良山,杨宁,白伟,冯晨,张哲,蔡倩,向午燕. 2019
[6]隔年深松对土壤性质、根系活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闫伟平,张丽华,徐晨,赵洪祥,谭国波,孙宁,李斐,边少锋. 2020
[7]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张凯,米兆荣,秦安振,黄超,马岩川,余轩,孙景生,黄世清,李长有,张景忙. 2019
[8]深松处理对豫北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耗水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孙景生. 2019
[9]稻茬田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程玉龙,张礼钢,翟步顺,缪昌根. 2014
[10]华北高产粮区基于种植制度调整和水氮优化的节水效应. 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孟凡乔,石岳峰. 2013
[11]基于APSIM模型的低纬高原蔗区甘蔗生产潜力. 张跃彬,毛钧,李如丹,刀静梅,余凌翔,王靖. 2023
[12]滴灌定额对西瓜/棉花间作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强小嫚,孙景生,刘浩,宁慧峰,吴晓磊. 2016
[13]喷灌条件下液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周新国,李彩霞,强小嫚,郭冬冬. 2010
[14]东北典型区覆膜滴灌春玉米节水增产的光合生理响应. 王传娟,张彦群,王建东,许迪,龚时宏,吴忠东. 2019
[15]灌水控制下限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申孝军,孙景生,刘祖贵,张俊鹏,刘小飞. 2010
[16]黄淮海平原作物高效用水与高产协同策略(英文). 黄桂荣,刘晓英,钟秀丽. 2014
[17]黄淮海平原作物高效用水与高产协同策略(英文). 黄桂荣,刘晓英,钟秀丽. 2014
[18]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崔福柱,冯瑞云,郭秀卿,郝建平,杜天庆. 2009
[19]高低畦种植模式下水氮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俊明,司转运,武利峰,李双,孙一鸣,王宁,高阳,段爱旺. 2023
[20]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及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吴普特,武继承,赵世伟,赵西宁,黄占斌,何方.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三氟苯嘧啶复配药剂对白背飞虱的增效作用与田间防效
作者:赵云霞;张学峰;唐艺婷;张凯;刘风刚;曹凯歌;付佑胜;熊战之;陈澄宇
关键词:白背飞虱;联合作用因子;联合作用系数;田间防效
-
稻草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作者:罗王燕;张凯;李坤;杨顺慧;王广军
关键词:草鱼;稻草;稻渔轮作;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结构;肠道菌群
-
协同创新网络下的江苏省农科院地区所科研组织方式研究
作者:邵青;刘媛媛;孙苏阳;仲秀娟;张凯;王玮
关键词:协同创新;农科院地区所;科研组织方式
-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作者:唐艺婷;张学峰;赵云霞;张凯;曹凯歌;王孟卿;陈澄宇
关键词:异色瓢虫;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捕食功能反应;捕食偏好性
-
基于DSSAT模型的增温对温室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军伟;董建舒;司转运;衣若晨;张凯;范海燕
关键词:DSSAT-CROPGRO-Tomato模型;番茄;气温;产量;情景模拟
-
耕作方式和生物炭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氮碳的影响
作者:陈海情;张凯;黄超;王鹏飞;孟晔;安佳慧;刘栩辰;马守田;王兴鹏;刘战东
关键词:施用生物炭;耕作方式;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土壤氮
-
不同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交换通量的影响
作者:罗义民;张凯;谢骏;王广军;龚望宝;李志斐;夏耘;田晶晶;李红燕;谢文平;郁二蒙
关键词:碳源;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交换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