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外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可行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袁曦

作者: 袁曦;张宝鑫;李敦松;宋子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黄淮海夏玉米区;生命表;虫口减退率

期刊名称: 环境昆虫学报

ISSN: 1674-0858

年卷期: 2016 年 38 卷 03 期

页码: 482-4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分类号: S435.132`S476.3

  • 相关文献

[1]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及其利用. 宋彦英,王振營,何康來,文麗萍. 1998

[2]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种间竞争的影响. 张延峰,蔡浩,张帆,李元喜. 2010

[3]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与利用.Ⅲ.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赤眼蜂的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的利用. 宋彦英,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高云霞,郑礼,张广义. 1997

[4]卵液成分改变及卵表涂施引诱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产卵发育的影响. 王素琴,白树雄,康总江,王振营. 2009

[5]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白树雄,韩永连,许三卫,刘峙,张峰,王振营. 2017

[6]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王素琴,白树雄,康总江,王振营,墨铁路. 2007

[7]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周大荣. 2004

[8]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 宋琼婷,张帆,李元喜. 2012

[9]糯玉米田玉米螟卵赤眼蜂调查及利用技术研究. 李唐,连梅力,常六旺,杨俊德,张筱秀. 2010

[10]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对极端温湿条件的反应.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0

[11]利用玉米螟赤眼蜂在朝鲜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效果评价. 白树雄,张峰,郑礼. 2006

[12]珠江三角洲地区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及其卵寄生蜂的发生规律. 李敦松,黄少华,张宝鑫,王燕君,李惠陵. 2007

[13]两种赤眼蜂在甜玉米上的不同释放方式对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影响. 张云月,冯梦霞,王立辉,李光雪,常雪,张强,毛刚,高月波,周淑香,张国红,李丽娟,孙嵬,史旭曾,汪洋洲,国帝,李国兴. 2022

[14]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刘燊,郭井菲,何康来,王勤英,王振营. 2019

[15]京科968花丝抗螟性评价及其抗性机制研究. 郭井菲,王勤英,何康来,王振营. 2019

[16]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刘燊,郭井菲,何康来,王勤英,王振营. 2019

[17]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杨群芳,解海翠,王振营,何康来. 2015

[18]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鲁新,李建平,忻亦芬. 1993

[19]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直接影响*. 杨群芳,解海翠,王振营,何康来. 2014

[20]利用生命表评价低温冷藏米蛾卵对繁育螟黄赤眼蜂及寄生亚洲玉米螟效果的影响. 王振营,冯新霞,李敦松,张宝鑫.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