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蚜蜜露分泌节律和化学组成及对9种天敌引诱活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韩宝瑜

作者: 韩宝瑜;陈宗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蚜蜜露;分泌节律;氨基酸;糖分;中华草蛉;蚜茧蜂;瓢虫;引诱活性

期刊名称: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

ISSN:

年卷期: 2004 年

页码: 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茶蚜Toxopteraaurantii(Boyer)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广泛分布于中国茶区,从秦淮一带至海南的三亚地区,每年发生20—30多代,世代重叠。3月下旬—5月中旬、9—11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茶蚜刺吸为害幼嫩茶梢,而嫩梢则是制作名茶和优质茶的原料。为减免茶叶农残,一般不防治,尤其是在我国的春茶时期。所以该蚜严重为害。然而茶蚜在刺害嫩梢时分泌大量的蜜露,可招引天敌而寄生或捕食该蚜。如果查明茶蚜分泌蜜露的节律、蜜露的化学组成及其对茶园中多种天敌的引诱效应,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茶蚜(Toxopteraaurantii(Boyer))蜜露分泌节律及对多种天敌的引诱效应. 韩宝瑜,周成松. 2007

[2]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蜜露分泌节律及对多种天敌的引诱效应. 韩宝瑜,周成松. 2007

[3]茶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和捕食效应观察. 韩宝瑜,崔林. 2003

[4]麦蚜生物控制模式效应比较研究. 侯东红,范绍强,郑王义. 2013

[5]天敌昆虫滞育关联蛋白的研究进展. 任小云,齐晓阳,安涛,陈红印. 2015

[6]瓢蜂菌组合生物控制麦蚜技术研究. 朱秀珍,田希武,王随保,范绍强,郑王义,田玮玮,王毅,曹亚萍. 2011

[7]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四变种成虫对茶蚜蜜露的搜索行为和蜜露的组分分析. 韩宝瑜,陈宗懋. 2000

[8]蚜茧蜂对麦蚜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刘爱芝,李世功. 1999

[9]河北省麦田蚜茧蜂的种类与分布. 任雪娟,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 2007

[10]山西省蚜茧蜂资源、种群动态及保护利用研究. 李峰,鲁晋秀,谢咸升,范绍强,郑王义. 2011

[11]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 尹可锁,吴文伟,何成兴,罗雁婕. 2005

[12]保山市越冬蚜虫的种群消长及蚜茧蜂越冬性评价. 杨祚斌,孟继枝,杨振国,肖文祥,郭应成,柳树国,张丽娟,罗雁婕. 2017

[13]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对温室蚜虫共同控制效果. 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周超,董扬,闫锋,徐莹莹. 2018

[14]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张安盛,于毅,周仙红,李丽莉,门兴元. 2012

[15]中华草蛉幼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张安盛,李丽莉,于毅,门兴元. 2007

[16]入侵性害虫-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田间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顾松东,孙立宁,马明,于毅,郭建英,万方浩. 2007

[17]cry1Ab杀虫蛋白对中华草蛉的影响. 王振营,赵长山,何康来. 2005

[18]中华草蛉三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 李鹤鹏. 2014

[19]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B型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吴孔明,刘山蓓,张永军,郭予元. 2006

[20]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任凤山,张安盛,邢光耀.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