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措施下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碧胜
作者: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宋霄君;李生平;卢晋晶;郑凤君;蔡典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团聚体;有机碳;δ13C;土壤酶;添加秸秆;耕作措施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6 期
页码: 1176-11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添加秸秆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北方旱作农田固碳增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长期进行传统耕作(CT)和免耕(NT)的大田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每个处理15次重复。在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通气培养,培养时间共180 d,此间定期取样进行有机碳含量、水稳性团聚体构成、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相关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1)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大团聚体含量。与CT相比,CTS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5%—46%;与NT相比,NTS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2%—21%;培养结束时,CTS、NTS处理的有机碳含量较初始分别提高26.8%和7.0%。CTS和NTS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50μm团聚体比例235%—310%,NTS较NT提高>250μm团聚体比例96%—149%。(2)添加秸秆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δ13C值,CTS处理为80.93‰—115.22‰,NTS为48.92‰—80.49‰;CTS秸秆来源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NTS,较NTS处理提高13%—66%。(3)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MBC)含量、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和β-木糖苷酶(BXYL)活性。CTS较CT提高MBC含量239%—623%,提高BG、CBH和BXYL活性58%—170%、52%—337%和117%170%;NTS较NT处理提高MBC含量124%—555%,提高BG、CBH和BXYL活性28%—181%、4%—304%和13%—118%。(4)土壤有机碳含量与BG、CBH和BXYL活性、MBC及>2 000μm、2 000—250μm团聚体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250—53μm、<53μm团聚体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BG、CBH、BXYL 3种酶活性彼此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均与MBC、>2 000μm团聚体、2 000—250μm团聚体显著正相关,与<53μm团聚体极显著负相关。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48%,MBC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45%,BG、CBH和BXYL酶活性分别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66%、44%、53%。【结论】添加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大团聚体含量,促进微生物数量增加和土壤酶活性增强,且对传统耕作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更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定除了受团聚体物理保护外,还受土壤中微生物作用的调节。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李生平,宋霄君,刘彩彩,李倩,梁国鹏,蔡典雄,张继宗. 2019
[2]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耕作措施土壤酶和微生物区系的特征. 曹伟鹏,吴发启,雷金银,赵龙山,云峰,于小玲. 2011
[3]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碳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张海林,孙国锋,汤文光,李永,陈阜. 2010
[4]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严昌荣,刘恩科,何文清,刘爽,刘勤. 2010
[5]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2019
[6]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钾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李浩,柳开楼,万国湲,余喜初,叶会财,宋惠洁,胡丹丹,胡惠文. 2022
[7]引黄灌溉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杨飞霞,曹广超,于东升,史学正,董林林. 2018
[8]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9]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邹洪涛,韩艳玉,张春峰. 2019
[10]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对不同年限覆膜种植的响应. 黄鉎岚,黄爽兵,程红光,邢丹,吉波,Gratien Twagirayezu. 2024
[11]套种绿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刘小粉,刘春增,王守刚,李本银. 2015
[12]天津污灌区菜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重金属含量特征. 王润珑,徐应明,王农,孙约兵. 2018
[13]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2015
[14]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周恒,时永杰,胡宇,陈璐,路远,田福平. 2017
[15]不同母质发育的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曹胜,廖炜,邓素枫,周旋,龚碧涯,曾斌,张文,刘慧,杨水芝. 2023
[16]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2015
[17]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18]不同作物种植对光伏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的影响. 李馨妤,孙东滨,张孟豪,林晓钦,钟鹤森,庞煜龚,周波,张池. 2024
[19]紫云英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春增,刘小粉,李本银,王守刚,吕玉虎,潘兹亮,曹卫东. 2013
[20]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 梁尧,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任军,李刚.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的整合分析
作者:何宁波;高静;孙楠;李然;王恒飞;卢晋晶;徐明岗
关键词:施肥;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性质;气候;整合分析
-
稻曲病发病规律、病菌功能基因组以及免疫反应的遗传机制
作者:何旎清;程朝平;晋艺丹;黄凤凰;李生平;杨德卫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遗传机制
-
不同硝态氮水平下钙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作者:王盛锋;陈磊;江华波;高丽丽;乙引;汪洪
关键词:硝态氮;钙;EGTA;小麦;根系
-
河北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替代化肥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作者:李景;赵贺;李文琦;何佳遥;韩亚;高爱舫;武雪萍
关键词:秸秆资源;河北省;替代化肥潜力;养分资源量;当季释放率
-
纳米碳添加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小油菜产量的影响
作者:李嘉欣;武雪萍;李晓秀;李生平;赵刚
关键词:纳米碳;肥料;产量;土壤速效养分;温室大棚
-
1990-2019年全球新生儿黄疸疾病负担分析
作者:左爽;李景;华子瑜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全球疾病负担;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新生儿
-
外源菌群及与植物联合修复华北中度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作者:孙婧;蔡典雄;蒋广勇;任会战;吴会军
关键词:华北地区;外源石油降解菌群;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中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