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邱菲

作者: 邱菲;韩依辛;魏琦麟;唐兴刚;袁明贵;董博;向蓉;徐志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动物肠道微生物;培养组学;消化道;分子生物学

期刊名称: 中国畜牧兽医

ISSN: 1671-7236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598-6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分类号: S852.6

  • 相关文献

[1]哺乳仔猪断奶前后肠道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 董博,王志林,魏文康,井晓欢,刘石,鄢秋龙,蒋宗勇,刘文华,胡译尹,陈庄. 2021

[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范定坤,张吉贤,付域泽,马涛,毕研亮,张乃锋. 2024

[3]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消化道显微与超微结构. 李斌,柳学周,徐永江,史宝,朱学武. 2017

[4]限时放牧对滩羊消化道发育的影响. 刘学良,罗海玲,陈勇,王朕朕,刘玉宏,李克昌,张玉伟. 2013

[5]日粮纤维对肥育猪消化道发育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杨玉芬,卢德勋,许梓荣,汪以真,刘建新. 2003

[6]野生盘羊消化道线虫的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赵兴旺,苏文凯,南海艳,张星星,吴桐忠. 2019

[7]家畜排泄物对牧草种子传播和萌发的作用. 张静,陈先江,侯扶江. 2017

[8]棕榈蓟马消化道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 穆野,陈粉粉,魏辉,郑雪,陈勇,张洁. 2019

[9]紫云英干粉与等量全价配合饲料喂猪效果比较. 邱孝煊,张辉,吴一群,何春梅,王利民,刘彩玲,黄毅斌. 2020

[10]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青龙斑)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 李加儿,吴水清,区又君,吕国敏,刘江华. 2016

[11]肉用犊牛的疾病防治. 吴乃科,万发春. 2001

[12]不同蛋白质饲料在肉仔鸡消化道中释放小分子肽的特性. 刘国华,郑爱娟,陈桂兰,张姝,蔡辉益. 2006

[13]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陈宁宁,章龙珍,庄平,张涛,赵峰,黄桂云. 2011

[14]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 2012

[15]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的研究现状. 刘文倩,张杰,刘永生. 2009

[16]波纹唇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区又君,廖光勇,李加儿. 2012

[17]鲤、鲢、鳙、草鱼消化道消化酶种类和活性的比较研究. 毕冰,孙中武,肖晓文,尹洪滨. 2011

[18]营养代谢过程中黄条鰤幼鱼消化道菌群的演变趋势. 姜燕,于超勇,徐永江,柳学周,王滨,崔爱君,薛致勇. 2022

[19]大口鲇仔鱼消化道的组织学观察. 黄峰,严安生,张桂蓉,邹桂伟,周健,彭科来. 2000

[20]饲粮添加姜粉对肉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 刘明杰,万发春,杨维仁,宋恩亮,杨在宾.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