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束诱变小麦新品种皖麦4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甘斌杰

作者: 甘斌杰;杨赞林;余增亮;汪建来;王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皖麦42号;轮回选择;等离子注入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3 年 19 卷 05 期

页码: 25-27+36

摘要: 皖麦 4 2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 (RV - 6 0 )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 (30kev ,80次 )引变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弱春性 ,一般单产 6 0 0 0~ 6 75 0kg 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部分地区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 0g左右 ,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感赤霉病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 1 0月中下旬至 1 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 1 80~ 2 4 0万 hm2 左右。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利用Ta_1不育基因进行抗小麦赤霉病的轮回选择育种. 沈秋泉,俞申平,徐忆中,陈世明,杨建明. 1993

[2]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库拓建及其应用. 吴政卿,雷振生,赖菁茹,杨会民. 2002

[3]小麦轮回选择的初步实践. 王振富,双志福,张瑞仙,降彩霞. 1987

[4]基因库育种法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黄德崇,汪志远,赵文俊,刘宗镇,黄晓敏. 1989

[5]抗赤霉病小麦基因库群体的抗性分析. 黄德崇,汪志远,赵文俊,刘宗镇,吴兆苏,蒋国梁. 1988

[6]小麦抗赤霉病性状的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黄德崇,张大业,刘宗镇,汪志远,赵文俊. 1990

[7]耗散结构理论与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张保明,刘秉华. 2006

[8]小麦不同世代群体轮回选择效应(英文). 王新望,赖菁茹,范濂,张汝斌. 1993

[9]小麦抗穗发芽种质鉴评及其初步应用. 潘丽媛,王永军,李海军,侯富,李菁,李丽丽,孙苏阳. 2024

[10]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吴哲,侯立白,李运朝,崔四平,马春红,贾银锁. 2009

[11]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从事轮回选择的研究. 仇松瑛,许钢坦. 1994

[12]小麦轮回选择的程序和方法. 刘秉华. 1993

[13]利用小麦Tal基因轮回选择改良品质的探讨. 魏亦勤,王平,李红霞,张双喜,裘敏,刘旺清. 2003

[14]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邓景扬. 1990

[15]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孙苏阳,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刘友华,纪凤高. 2013

[16]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可能途径. . 2000

[17]高淀粉甘薯轮回选择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李育明,何素兰,黄迎冬. 2007

[18]一般配合力测定在构建矮败小麦耐盐轮选群体中的应用. 李强,李筠,任立凯,王龙,孙中伟. 2012

[19]轮回选择对玉米沈综(C_0、FC_2)群体的产量组成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姚占军,杨小平,赵延明. 2001

[20]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在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孙中伟,樊继伟,王康君,李强,郭明明,张广旭,陈凤.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