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毒BmPV1抑制Bipolaris maydis侵染寄主作用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亚娇

作者: 王亚娇;及增发;栗秋生;吴玉星;韩森;孔令晓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真菌病毒BmPV1;弱毒性;荧光标记;侵染过程

期刊名称: 菌物学报

ISSN: 1672-6472

年卷期: 2024 年 43 卷 06 期

页码: 102-1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玉米大幅减产。Bipolarismaydis partitivirus 1(BmPV1)病毒是玉米小斑病菌B. maydis携带的一种dsRNA病毒,具有弱毒性,能够引起B.maydis的致病力降低,但BmPV1对寄主侵染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gfp基因分别导入到携带BmPV1病毒的玉米小斑病菌株3086-BmPV1以及脱毒菌株3086-non中,通过PCR扩增及荧光观察分析荧光标记菌株的稳定性;检测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生物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叶面喷施孢子悬浮液的方式接种,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带毒菌株及脱毒菌株对玉米叶片的侵染情况。PCR扩增和荧光观察结果表明,gfp基因成功整合到菌株3086-BmPV1和3086-non中;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力无显著影响;侵染观察发现脱毒菌株3086-non-GFP对玉米叶片侵染有两条途径:直接侵染玉米表皮细胞并向邻近细胞扩散;侵染气孔,并通过气孔沿着细胞间隙向邻近细胞扩散。带毒菌株3086-BmPV1-GFP只能在叶片表面生长,多数不能侵染表皮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了玉米小斑病菌带毒和不带毒菌株对玉米的侵染过程,明确了病毒BmPV1能够通过抑制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入达到弱毒作用。

分类号: S435.131.4

  • 相关文献

[1]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常佳迎,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马红霞,杨春凤. 2020

[2]玉米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分析及品种间作的控病效果. 甘林,苏光秋,代玉立,韦忠耿,张回灿,郑利剑,滕振勇,杨秀娟. 2020

[3]甜糯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及前移防治试验. 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包斐,苏婷,卢德生,王桂跃. 2014

[4]玉米小斑病叶片生化变化的红外光谱分析. 时有明,李栋玉,易时来,晏翠琼. 2019

[5]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 2018

[6]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 崔洋,刘克明,魏建昆,张召铎,刘植义. 1990

[7]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赵聚莹,屈振刚,贾海民,陈丹,李术臣. 2010

[8]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玉米离蠕孢dsRNA病毒的检测及带毒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王亚娇,栗秋生,吴玉星,李聪聪,孔令晓. 2021

[9]福建省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9

[10]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鹿秀云,李社增,栗秋生,孔令晓,刘杰,马平,高胜国. 2006

[11]防治玉米叶斑病高效药剂筛选及药剂减施增效技术. 李聪聪,王亚娇,栗秋生,吴玉星,王鹏,孔令晓. 2022

[12]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郭宁,马井玉,张海剑,石洁,李坡,孙华. 2017

[13]玉米小斑病药剂防效试验初报. 拉巴卓玛. 2017

[14]生物农药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刘悦,王立达,李青超,兰英,赵秀梅,刘洋,郑旭,刘颖,韩业辉. 2023

[15]5种鱼类标志对草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影响. 俞立雄,段辛斌,陈大庆,罗宏伟,刘绍平,高雷. 2017

[16]EST-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法在豌豆上的应用及评价. 龚亚明,胡齐赞,毛伟华,李亚丹,张古文,丁桔. 2009

[17]基于SDS-PAGE与荧光标记检测技术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HMW-GS组成分析. 贾琳琳,王永霞,靳晓杰. 2019

[18]利用荧光标记高通量鉴定减数分裂重组抑制突变体. 李帆,阮继伟. 2019

[19]盐酸四环素浸泡与投喂标记鲢的效果比较及其浸泡标记对肝脏生理指标的影响. 段必成,张薪,叶勤,何春,邓华堂,陈辙聿,李云. 2020

[20]藻红蛋白标记抗鸡IgG荧光抗体的高效制备. 颜世敢,朱丽萍,张玉忠,周百成,张秀美.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