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昭军

作者: 刘昭军;王德国;李铁;刘丽艳;雷勃钧;李柱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野生大豆;微生物;大豆连作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07 年 26 卷 02 期

页码: 176-1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分离获得5株分别降解邻苯二甲酸、丙二酸、乙酸、丙酸、苯等大豆化感物质的微生物,分别命名为HK14-2、HK26-2、HN31-1、HK46-2、HK53-1。通过单菌落培养、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PCR-DGGE电泳试验证明,筛选的5种微生物均为细菌,HK26-2为杆菌,其余为球菌,且均为纯系。菌落平皿对峙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拮抗大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剂的大豆盆栽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其中HN31-1与HK53-1复配菌剂的防效高达69.5%。统计根系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的数据表明:筛选菌剂的添加增加了大豆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细菌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一种野生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其防治大豆病害的研究. 李铁,刘昭军,刘丽艳,张莉莉,成瑜,马启慧. 2008

[2]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 金梁,魏丹,李玉梅,王伟,常本超,郭文义. 2017

[3]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陈雪丽,王玉峰,李伟群,王爽,王晓军,张磊,王英. 2018

[4]不同大豆连作年限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株秀,刘俊杰,徐艳霞,张武,米刚,姚钦,王光华. 2019

[5]不同大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高圣超,关大伟,马鸣超,李俊,沈德龙. 2017

[6]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陈雪丽,李伟群,王英,王玉峰,王晓军. 2016

[7]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董英山,庄炳昌,赵丽梅,孙寰,张明,何孟元. 2000

[8]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布及定植特征. 肖佳雷,姜立超,尹静,来永才,李炜,毕影东,刘明,刘淼. 2015

[9]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现状. 王志友,王昌陵,董丽杰,于凤臣,孟红. 2008

[10]福建野生大豆生态分布及其分类. 刘德金,徐树传. 1991

[11]湖南新田大冠岭野生大豆居群遗传结构与空间分布关系. 赵青松,赵云云,王朋,邓小娟,马启彬,年海,杨存义. 2014

[12]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刘淼,刘明,林红,张必弦,来永才. 2015

[13]野生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SHMT的序列多样性. 袁翠平,赵洪锟,王玉民,刘晓冬,齐广勋,董英山. 2014

[14]东北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孙蕾,赵洪锟,赵芙,董英山. 2015

[15]广东5个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青松,陈振伦,赵云云,张杰,马启彬,年海,杨存义. 2013

[16]中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含量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徐豹,庄炳昌,徐航,路琴华,王玉民,李福山. 1993

[17]华南野生大豆GmPAP1基因多样性分析. 程春明,杨存义,马启彬,年海. 2010

[18]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野生大豆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盖玉红,牛陆,董宝池,魏健. 2014

[19]野生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杨雪峰,李文滨,齐宁,林红,刘广阳,王晓楠. 2011

[20]江西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程春明,杨存义,马启彬,年海.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