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晓军

作者: 王晓军;高洪生;李伟群;陈雪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有机碳;土壤物理性状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7 年 12 期

页码: 36-40

摘要: 为明确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碳排放的影响,针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保水、保肥、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等问题,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孔隙度,根茬还田-TS处理土壤容重明显低于其它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大豆增产率为2.45%~12.11%,玉米为1.53%~10.29%。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大大增加,尤其以秸秆覆盖免耕-TF处理最高,2013-2015年有机碳储量增加9 980~15 048kg·hm~(-2),留茬免耕-TL处理增加6 480~11 160kg·hm~(-2)。

分类号: S152`S153.6

  • 相关文献

[1]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吕贻忠,廉晓娟,赵红,刘武仁. 2010

[2]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 张洁,姚宇卿,吕军杰,金轲,王聪慧,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 2008

[3]根区富集法估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研究. 郑娟,李晓阳. 2023

[4]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张洁,姚宇卿,金轲,吕军杰,王聪慧,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 2007

[5]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李景,梁国鹏,于维水,王相玲,杨毅宇,王小彬. 2015

[6]耕作对旱区坡耕地土壤碳素转化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洁,姚宇卿,吕军杰,王育红,金轲,王聪慧,胡博文,李俊红,丁志强. 2007

[7]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宁堂原,董晓霞,董亮,郑东峰,郭洪海. 2016

[8]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王碧胜,姚宇卿,吕军杰. 2021

[9]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唐晓红,魏朝富,吕家恪,罗友进,谢德体,潘根兴,曾希柏. 2009

[10]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张立勤,连彩云. 2012

[11]深松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陈强,王雪娇,张琛平,张建强,刘志雄,解飞,李强. 2016

[12]宅基地复垦土壤培肥效果研究. 任顺荣,邵玉翠,杨军. 2012

[13]调理剂对设施土壤物理性状及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廉晓娟,郭锐,李明悦,王艳,杨军,张余良,王正祥. 2015

[14]不同灌溉方式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柴仲平,梁智,王雪梅,贾宏涛. 2008

[15]不同牧草品种与烤烟轮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谭玉兰,曾庆飞,韦兴迪,陈超. 2019

[16]有机无机肥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理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王晓娟,王娟玲,翟广谦,刘恩科,董春林. 2018

[17]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影响. 冀保毅,程琴,卫云飞,李跃伟,张会芳,吴寅. 2017

[18]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种植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侯慧芝,张绪成,马一凡,方彦杰,王红丽,于显枫,张国平,雷康宁. 2021

[19]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2018

[20]稻虾轮作模式下江汉平原土壤理化性状特征研究. 蔡晨,李谷,朱建强,彭亮,李继福,吴启侠.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