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白土的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萍萍

作者: 吴萍萍;王家嘉;李录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白土;翻耕深度;施肥模式;养分吸收;土壤肥力;稻田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4 年 20 卷 03 期

页码: 754-7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白土上不同耕作措施及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翻耕深度(10 cm和20 cm)与4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化肥+秸秆、化肥+绿肥)。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时,翻耕20 cm处理两年的平均产量较翻耕10 cm处理减产7.6%;而在翻耕20 cm的基础上,秸秆还田或施用畜禽粪、绿肥则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较单施化肥分别增产14.8%、16.1%和14.6%。水稻养分吸收量也表现出相同规律,在翻耕20 cm后补充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同时,翻耕20 cm结合秸秆还田或施用畜禽粪、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白土稻田上,翻耕20 cm后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养分吸收,改善白土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是适合白土区大力推广的施肥模式。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吴萍萍,王家嘉,李录久. 2016

[2]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2018

[3]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研究. 董春华,刘强,高菊生,文石林,谢桂先,曾希柏. 2012

[4]施肥对小麦/玉米带田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汤莹,杨君林,崔云玲,赵建华. 2022

[5]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磷肥对春青稞干物质、养分积累分配的影响. 边巴卓玛,宋国英,刘国一. 2025

[6]南方红壤区稻-稻连作体系下氮肥减施模式研究. 侯红乾,冀建华,刘光荣,刘益仁,刘秀梅,程正新,杨俊诚,文石林. 2012

[7]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营养累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王利民,王飞,范平,邱孝煊. 2012

[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轮作施肥模式下赤红壤肥力质量变化. 张立成,李娟,李志辉,赵思毅,章明清. 2021

[9]稻田种植绿肥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陈启德,汪沄滨,曾庆曦,刘志明. 1995

[10]绿肥与秸秆配合还田对江苏丘陵地区不同类型土壤肥力的短期影响. 蒋婧,肖旭,景金泉,黄莹. 2020

[11]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许云翔,何莉莉,刘玉学,吕豪豪,汪玉瑛,陈金媛,杨生茂. 2019

[12]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黄绍民,韦广泼,陈伯伦,蒙炎成,李振经. 2007

[13]不同连作免耕稻田土壤肥力变化与综合评价. 黄绍民,韦广泼,陈伯伦,蒙炎成,苏天明,李振经. 2007

[14]稻田不同复种制度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定位监测研究. 胡祥托,李林,黄凤球,杨光立. 2001

[15]稻田春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和土壤肥力的效应. 周晓毛,李林,杨光立. 2003

[16]基于多元混合线性模型的稻田地力评估. 邹刚华,李勇,童成立,黄铁平. 2014

[17]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 谢如林,曾艳,周柳强,区惠平,朱晓晖,谭宏伟. 2016

[18]不同施肥结构对稻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徐玲,张杨珠,曾希柏,周卫军,周清,夏海螯. 2006

[19]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英文). 谢如林,曾艳,周柳强,区惠平,朱晓晖,谭宏伟. 2017

[20]长沙水稻主产区土壤肥力现状评价. 胡明勇,任正伟,王伟,王少希,杨鳌,冯秋分,文丽.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