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和灌溉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战东
作者: 刘战东;张凯;黄超;孙景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深松;灌溉方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玉米
期刊名称: 水土保持学报
ISSN: 1009-2242
年卷期: 2019 年 33 卷 4 期
页码: 213-220
摘要:
以旋耕畦灌(CK)为对照,探究不同耕作和灌溉方式处理夏深松畦灌(XS35)、秋深松畦灌(QS35)、秋深松微喷灌(QS35 SI)和秋深松滴灌(QS35 DI)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确定深松耕下的合理灌溉方式.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QS35处理LAI、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产量较CK分别提高20.7%,6.4%,17.8%,36.9%,40.1%,18.9%,9.6%,花前和花后Fv/Fm均无显著差异,花前和花后qP、ETR、Y(Ⅱ)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表现为QS35>XS35>CK,NPQ在花后表现为QS35
分类号:
Q945.11`S513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处理对风沙地'赤霞珠'葡萄叶片黄化的影响. 黄小晶,牛锐敏,沈甜,许泽华,陈卫平. 2019
[2]外源水杨酸对镉胁迫甜瓜幼苗生长与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张永平,陈幼源,杨少军,许爽. 2014
[3]不同水稻品种各层叶片光合能力的比较. 李霞,焦德茂,刘友良. 2004
[4]不同浓度氟对茶树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陈荣冰. 2014
[5]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北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杨振芳,顾万荣,魏湜,李丽杰,张倩. 2015
[6]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任军,闫孝贡,郑成岩,邓艾兴,张卫建. 2013
[7]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任军,闫孝贡,郑成岩,邓艾兴,张卫建. 2013
[8]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潘晓莹,武继承,杨永辉,高翠民,张洁梅,王越,何方. 2020
[9]半干旱地区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覆膜产量的影响. 王宇先. 2014
[10]吉林半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闫伟平,谭国波,赵洪祥,张丽华,方向前,孟祥盟,边少锋,吴春胜. 2012
[11]灌溉方式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姚森崇,张国强,侯鹏,明博,王克如,谢瑞芝,李少昆,薛军. 2025
[12]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深松蓄水耕作技术研究. 边少锋,马虹,薛飞,杨双,谭国波. 2000
[13]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肖继兵,孙占祥,杨久廷,张玉龙,郑家明,刘洋. 2011
[14]深松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陈强,王雪娇,张琛平,张建强,刘志雄,解飞,李强. 2016
[15]辽西北半干旱区土壤深松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邹洪涛,张玉龙,黄毅,宋浩文,虞娜,张玉玲,孙占祥. 2009
[16]深松在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张旭. 2011
[17]不同深松处理对东北盐碱土耕层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宇先,王俊河,任翠梅,刘玉涛,杨慧莹,徐莹莹,高盼,赵蕾,胡继芳. 2018
[18]北方玉米地仿生振动式深松机的研制及试验. 王彬,徐建高,李维华. 2021
[19]辽沈地区深松改土对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史磊,王延波,肖万欣,徐亮,赵海岩. 2016
[20]黑土区深松改土对玉米产量形成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王俊河,郝玉波,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李梁.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三氟苯嘧啶复配药剂对白背飞虱的增效作用与田间防效
作者:赵云霞;张学峰;唐艺婷;张凯;刘风刚;曹凯歌;付佑胜;熊战之;陈澄宇
关键词:白背飞虱;联合作用因子;联合作用系数;田间防效
-
稻草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作者:罗王燕;张凯;李坤;杨顺慧;王广军
关键词:草鱼;稻草;稻渔轮作;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结构;肠道菌群
-
协同创新网络下的江苏省农科院地区所科研组织方式研究
作者:邵青;刘媛媛;孙苏阳;仲秀娟;张凯;王玮
关键词:协同创新;农科院地区所;科研组织方式
-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的捕食作用及偏好性
作者:唐艺婷;张学峰;赵云霞;张凯;曹凯歌;王孟卿;陈澄宇
关键词:异色瓢虫;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捕食功能反应;捕食偏好性
-
基于DSSAT模型的增温对温室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军伟;董建舒;司转运;衣若晨;张凯;范海燕
关键词:DSSAT-CROPGRO-Tomato模型;番茄;气温;产量;情景模拟
-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应用建议
作者:崔晓光;李月婷;黄超;杨子桐
关键词: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应用建议
-
耕作方式和生物炭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氮碳的影响
作者:陈海情;张凯;黄超;王鹏飞;孟晔;安佳慧;刘栩辰;马守田;王兴鹏;刘战东
关键词:施用生物炭;耕作方式;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土壤氮